新京报:李嘉诚广告道出港人“最大公约数”
李嘉诚广告道出港人“最大公约数”
■ 社论
生于1928年的李嘉诚,1939年即赴港,此后80年人生阅尽香江风云,他更知道在香港何为最重,知道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系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昨天早上,香港多家媒体刊登落款为“一个香港市民李嘉诚”的头版整版广告,主题为“反暴力”。这是香港6月9日发生“反修例”风波以来,李嘉诚首次公开表态。李嘉诚同时表示,之所以刊登两个不同的广告,是因为基于目前香港形势复杂,难以用单一语言或沟通方法回应。
报纸头版“霸屏”移动终端,但在大历史记录中,更值得记载的其实还是李嘉诚对全香港市民广而告之的那些内容:“爱中国 爱香港 爱自己”;“爱自由 爱包容 爱法治”;“以爱之义 止息怒愤”;“黄台之瓜,何堪再摘”。事实上,不止李嘉诚,在此之前,包括长实、恒基、新鸿基、新世界等四大本土巨头在内的香港17家企业也发出联合声明,呼吁止暴制乱。
自香港风波骤起两月以来,本土工商界一直保持相对冷静,这其实可以理解,毕竟商人有“和气生财”之原则,而此次风波背景又非常复杂,轻易置喙,很容易行差踏错。但日渐升级的暴力与乱象,最终还是使工商巨头们打破沉默,走向前台。由此也可见,香港近日之乱象,已几乎将所有人都卷入,连已经退休归隐,高龄91岁的李嘉诚也难能置身事外。
在李嘉诚的整版广告中,对于“反修例”风波中的各方,“香港市民李嘉诚”并没有直言谁对谁错,而是以爱港和反暴力作为表述核心。其在舆论中获得广泛共鸣。这不是因为李嘉诚精明或者情商高,而是因为他确确实实抓住了香港700万市民的最大公约数,不管政见如何不同,不管分歧有多深,爱港、守法、反暴力的底线不能践踏。尤其是暴力行径,只能使分歧加深,使社会撕裂,使民生凋敝,令亲者痛而仇者快,受损的是全体香港人的共同利益。
香港是法治社会,李嘉诚所说的“爱法治”,具体体现就是“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李嘉诚透过发言人呼吁港人一定要以爱之义,止息怒愤,对“一国两制”,以谦和而珍之。这当是李嘉诚以91岁资深香港人身份吐出的肺腑之言,其意也诚。李嘉诚生于1928年的潮州,当时军阀混战尚未结束,1939年赴港,此后80年人生阅尽香江风云,李嘉诚更知道在香港何为最重,知道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系于“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事实上,早在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以董建华为团长的香港工商界专业界访京团时即曾指出,不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符合国家根本利益和香港长远利益,是最大公约数。
“爱自由 爱包容 爱法治”,李嘉诚并没有在香港各方围绕“反修例”的政治博弈中选边站队,只要符合法治,反对派表达诉求,争取权利也在情理之内。但他明确反对诉诸暴力胁迫,“黄台之瓜,何堪再摘”,香港已经因为政治纷争损失惨重,如果局势继续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当下正值香港旅游旺季,但香港旅游却进入了“寒冬期”。相关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香港接待旅游团的数量近两月平均下跌超过70%,收入平均下跌超过75%,更有超过九成受访者对香港未来一年的旅游业前途担忧。
而在香港国际机场,仅仅被非法集结者瘫痪一天,即造成30万人行程受阻,货运损失估算达150亿。这还仅仅是旅游业,如果暴力行为不能被制止,恐慌情绪蔓延,全港经济损失恐将是天文数字,而香港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亦将遭严重动摇。
在昨天的广告中,李嘉诚的署名是“一个香港市民”,但实际上李嘉诚并不是普通的香港市民,他代表了香港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力量,即社会贤达。在香港的历史上,社会贤达一直对稳定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从港英时期的太平绅士制度,到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基本法起草,再到1997年颁布的《太平绅士条例》,香港的社会贤达群体都深度参与其中,他们往往能在民众诉求和精英政治之间寻得更为中间的解决办法。
李嘉诚的公开发声,对调节和缓和香港时下的尖锐矛盾有利无害。也相信香港社会能听懂、理解李嘉诚先生的呼吁,回归理性诉求,回归到法治框架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