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已死还是洗牌将至?关键是回归价值本质
文/野兽骑行CEO 李刚
昨晚看到媒体上有观点说众筹已死,吓了我一跳!赶紧上京东看看SPEEDX的众筹单还在不在。幸好,只是虚惊一场。
静下心来仔细看了下媒体的报道,发现媒体报道的核心结论是认为,有一些国内的智能硬件项目在海外做众筹,用了一些不太上台面的玩法,坑了国内外的种子用户,所以得出悲观的结论。
但在我自己做智能硬件两年多的切身经验看,码表和自行车上了indiegogo和kickstarter,并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比如3月10日刚发布的战略级新品智能运动自行车在kickstarter上线两周,已经累积了150万美金的众筹金额,在京东也拿出了三周接近1200万人民币的不俗成绩,而且在骑行用户社区的口碑还不错。这或许说明,不是所有的智能硬件项目走众筹的路都已堵死。
有一些业内观点会认为,众筹就是一次预售甚至就是团购,但我认为,众筹不只是销售,也不仅仅是团购,想要在众筹拿到订单后,还能站稳脚跟,需要做到一个智能硬件的铁三角。
真正满足需求和体验
有时候做产品,就是找到人性的弱点并满足,是贪婪、虚荣,还是色欲、盲从?想利用什么样的人性,就塑造什么样的品牌和产品。虚荣的人送他“奢侈品”,贪婪的人送他“性价比”。任何消费品,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功能性能和卖点,而是满足了什么人性。
有了人性级别的产品洞察,再去改善产品体验,让它变“酷”,功能不等于性能,性能不等于体验。为什么很多在众筹中曾经辉煌一时的智能硬件,现在都销声匿迹了。因为过度宣传,让用户对产品期望过高,而产品体验的一塌糊涂,致使产品变成了一锤子买卖,再无口碑传播,再无二次购买。实用+设计细节中体现的品味+相对的性价比,再加上适度的宣传,让产品产生“卧槽感”,带给用户惊喜并形成口碑,才是众筹后活下去的法宝。
众筹只是开始,销售才是生死线
策略上,我们一定要线上与线下结合,你不是小米,也复制不了小米的“单品爆款”、前几年“线上销售”的模式。
小米有花不完的钱,有铁打的全明星团队。作为创业公司,这些都是无法复制的。作为普通智能硬件项目,搭建好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尤为关键。体验型的智能硬件永远摆脱不了线下销售,就连苹果三星都不断的增加线下体验店。
作为创业公司盲目追求极端的性价比,放弃线下销售,无异于自断一臂,最终会沦为山寨厂商抄袭的对象,市场上众多智能硬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品牌和口碑。野兽骑行始终遵循线下走量,线上赚钱的理念――这也许也适合同在创业的你。
想要出海的同行们请谨慎,越来越多的国外众筹平台看上了中国这块大蛋糕,也有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出海众筹。但海外有着与国内完全不同的市场,专利、商标、物流都与国内的方式完全不同,创业公司不了解海外的游戏规则,盲目进行扩张,导致问题频发的案例并不少见。海外是一个极讲规则的市场,创业公司还需谨慎。最近几年的众筹负面事件的起因,都是因为一些同行不讲究规则,打擦边球而引发。
供应链为王
众筹产品纷纷落马的一大问题,就是产品质量做不到图片和视频里的承诺,见过许多产品团队,在没准备好的时候就把并不完整的产品发给用户,导致品牌越做越差,用户的信任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就是众筹页面下面整篇的谩骂和投诉。
这就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管理的介入深度,以及对供应链的影响力有多大。
如果有资源和能力,应该和野兽骑行一样,选择自建工厂。我们在惠州自营工厂,有利于更全面的掌握供应链资源,保证面面俱到的品质,保证每个产品在装箱前都能够在我们自己的监督下完成所有测试工序。品质是企业的根本,没有投机取巧的方法。
第二个是供应链的整合能力。虽然我们看起来坐拥全球制造中心深圳,但在经济进入寒冬的时刻,还是有大批的制造企业关门大吉。讲故事、谈理想在深圳是行不通的,大部分供应商在不断点头称赞你的设计和创意之后,都会补上一句:首批做多少?
这里有两个小干货供大家参考。
第一,和供应商同命运,就如同团队内部需要磨合一样,你与供应商之间也需要磨合,一家技术实力强,配合度高的供应商是值得长期合作的,在合作的过程中还会帮助你规避大量的问题和风险。
第二,选择技术能力强的中小型供应商,创业团队出货量少,大型供应商由于管理成本分摊到每一个产品上,导致物料价格成倍增加,并且创业团队钱少势微,也会丧失对供应商的影响力。
最后想说的是,众筹作为“舶来品”在中国发展至今,早已过了消费者看视频介绍就掏钱的阶段,经过了几年的洗练,用户从冲动消费开始转向为更理性更客观的观察产品、了解公司、追随品牌和口碑,追求格调和品质。
众筹未来会不死,我无法预测,但核心是不管怎么做产品的市场和营销,都是回归价值本质,也就是让对的用户,为对的产品掏钱。当用户趋向于理性,无论是平台还是创业者都需要相应的做出改变,活着才有一切。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易科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