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还在"憋大招" 内容变现模式已悄然升级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原标题:分答还在“憋大招”,内容变现模式已悄然升级?)

分答仍然在“升级”,这款发布短短三个月的现象级产品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为止仍然是个谜。而分答的模式即使在最火热的时候也存在不少争议。因为其背后既有“分答”带给大家在知识经济模式创新方面的希望,又有内容变现一贯阻碍重重的现实。分答到底有哪些被质疑之处?沿着分答的创新探索又让我们在内容变现上看到了哪些出路?可能是“分答升级”期间更有价值的东西。

“分答”模式的争议何在?

1、60s短语音模式的短板

语音问答是一种创新和突破,但其局限也显而易见,无法承载更深度的内容,无法给用户更为直观生动的体验。此外,内容是否有价值,能否沉淀,能否被用户认可都很成问题。而答主的时间成本远远超过60s,考验其智商,也考验其情商。

2、变现模式的异化

“问题的质量与回答者的知名度决定了该问题的阅览度,而不是回答的质量。”内容质量下降,问题同质化严重,娱乐八卦的受关注度远远超过垂直领域的问答,而提问者出发点全在如何让问题更受关注,既不是自己的真实需求也不在意答主的回答质量。内容质量自然无法保证。知识变现的初衷“落空”。

3、平台、工具与功能产品属性的纠结

据说,罗振宇建议姬十三“分答一定要工具化”。而现在的分答似乎更倾向于一个知识分享平台。分答如果是工具,用户第一时间打开应用时是否可以快速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是平台,为什么遇到问题时打开分答而不是别的?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认为狭义的“知识变现”定义很可能是分答模式发展的最大瓶颈。这并不是说,它的变现模式不成立,而是局限于知识服务遇到了问题。

知识经济、消费升级和内容变现

1、所谓“知识经济”的局限

知识经济必然要落实到内容本身。姬十三心里十分清楚。分答所以定位成“给用户提供专业方面的知识服务价值,而垂直领域的答主才能构建起服务的基础”“花大力气打造各个领域专业的答主、呈现出更加专业的服务;尝试打通‘分答’、‘在行’以及‘吱’三款产品之间的内部联系”就是证明。

但分答目前的变现模式很难实现这一点。原因是,提问者和偷听者埋单+提分者与答主分成的模式必然导致前文所说的异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头部效应显著,网红大V成为了绝对核心,中小V等没有名气的垂直领域专家反而很难出头,既使高质量的回答问题,也未必能得到“偷听者”认可而获得收益。另外摆在“内容变现”或“知识变现”实干家面前是一个永恒的矛盾,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化和知识本身一直不那么和谐。

2、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内容变现

与知识变现同时的大背景是消费升级。单纯的知识消费,理论上并没有问题,但当下并不现实。因为消费习惯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这个市场似乎还没有达到成为市场的阶段。目前的知识变现相对来说仍然十分传统,比如出版、付费阅读之类。

与此有关,内容变现路子更宽。无论是视频直播、网红经济还是IP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强大的内容支撑。而其消费习惯和付费意愿相对来说更成熟。笔者觉得,更大范围的内容变现其实可以借鉴分答变现模式进行探索。

视频版“分答”or垂直领域内容变现模式升级?

有观察者指出,相较于直播和视频,语音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心理满足感还不够强烈、直接,分答也不具备直播那样强烈的互动性、参与感。这个缺陷正好是内容变现可以思考的升级方向。据笔者了解,已经出现了视频版“分答”的尝试。

此前宣称打造中国版“The Pla yers' Tribune”(球员论坛,TPT)互联网体育运动短视频社交平台“秒嗨”在最新一版升级中上线了“映答”产品功能。其基本形式与分答相似,提问者、答主、“围观者”围绕“需求”(注意,不仅是“问题”)实现两个层面变现闭环。提问者向秒嗨平台上的体育明星、职业运动员、职业从业者或资深体育媒体人提出“需求”,对方满足这样的需求,产生内容和第一次“变现”;而围观者付费围观(目前为“限时免费”),进行“内容”再传播。

但据笔者所知,秒嗨的“映答”与分答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变现对象不限于“知识”,而是更大范围的内容。

也就是说,用户既可以向平台上的“名人”“专家”提问问题,也可以提出别的“需求”,比如,向孙继海提“需求”,如何防守身材高大强壮力量型前锋,既可以是问题的形式,也可是是演示的要求。比如,向黄博文提“需求”演唱恒大队歌之类。除了答主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可以有更多内容需求提出。

其次,垂直领域的资源和用户积累,为变现模式运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个很重要,可以有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用户不知道找谁,在一个垂直领域,熟悉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前提下,互动更有针对性;二是围观者与提问者和答主有着很密切的交集与熟悉度,奠定好了内容多次传播基础。

以秒嗨的“映答”为例,前期运营的平台资源与普通用户基本都是体育用户,普通用户对于大部分运动员和知名媒体人都比较熟悉,对于他们的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都有很好的了解。在这个前提下,第一,就避免了很多无效问题,提问者和围观者都有针对性,无需“科普”;第二,提问者和围观者都对答主的“需求”回应内容感兴趣,更容易“围观”;第三,精准用户和同一领域的从业者彼此之间的互动动力更强。

比如,尽管一名理疗师康复师的名气不够大,但体育用户的理疗康复需求不会找黄健翔或贺炜提“需求”,因为对于体育项目的熟悉度很可能会更精准的找到相应人,这可以有效解决头部效应过重问题;比如,孙继海颠球100次,然后花钱要求郝海东在“映答”进行PK,这个主题因为二人的熟悉度可能更容易得到回应,而普通用户球迷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围观的动力也显而易见。这些都是垂直领域在拥有垂直资源和精准用户基础上进行“内容变现”优势。

再次,短视频甚至是视频形式很好地规避了“内容”消费体验的短板。

语音的短板前文已经提到,可视化的内容形式,即视频或短视频形式,优势显而易见。特别是体育项目中的内容需求,并不完全是语音、图片或文字所可以呈现。一个射门动作,一组康复演示,一种才艺表演……可能用可视化的内容形式更为直观和有趣。就如真人秀为什么受欢迎,因为观众可以相对直观的看到明星面对一些问题时的真实反应。而“映答”的可视化,夸张一点说,就是普通用户私人订制的“真人秀”。此方式将视频、直播、分答的优势合而为一,指向体育用户的个性化“内容需求”,值得深度挖掘。

最后,所谓视频版“分答”更是一种功能体验而非平台或工具。 

诚然,专业的“需求内容”可以解决用户的具体问题,但这并不是根本目的,目的是更大范围、更多层次、更多样化的为用户提供极致“体验”,全方位的对接体育圈资源与体育用户,让体育用户通过不同产品功能,与体育IP“社交”起来。除了“1对多”(体育IP自行上传内容,用户点看)还可以“1对1+围观”(“映答”需求回应与围观)。而单就“映答”而言,它既非独立的需求平台,也非独立的需求解决工具,而是一个社交平台上的需求被满足体验和内容变现选择。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网易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分答 憋大招网红变现模式流量变现模式分答 大招大数据变现招财宝变现在行分答流量变现分答模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