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传媒刘晶:VR使第一视角的新闻报道成为可能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网易传媒刘晶:VR使第一视角的新闻报道成为可能

网易科技讯 4月28日消息,今天,一年一度的GMIC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全球VR峰会上,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刘晶表示:新闻本身是报道性的,报道者以观察者的视角、第三方的视角进入到新闻里面,很难进入第一视角,虚拟现实的出现,使得第一视角的报道有了可能性。

刘晶表示:“目前VR硬件技术发展到这个阶段,包括影视产业、游戏产业的同行做了很多探索之后,对我们生产新闻的媒体人来讲,已经可以尝试第一视角新闻的内容制作,网易传媒的记者实地去了乌克兰做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报道,拍摄现场场景,不同的是,我们运营了虚拟现实的设备,给受众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新闻观看体验。

他认为,在VR新闻报道场景里面,除了数据传输、续航等障碍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观看设备的普及,目前,虽然有很多相对廉价的设备可以给用户提供这种VR内容观看浏览的体验,但是它也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比如说相对低价的观看设备,可能会影响整个VR浏览过程中的效果,也就是说只体验到了新鲜,并没有体验到很爽的境界,这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以下为刘晶演讲实录: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个分享是关于我们网易今年做了一个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30周年的报道。刚刚几位同行演讲不一样的是,网易作为内容的生产方,或者传统意义上的传媒,我们并不关注于,就是我们没有专业的精力关注硬件行业本身的进展,而是我们对于硬件行业产生的车过进行应用,在应用层面提供一些经验和探索。同时涉及到我们作为一家媒体,把VR场景应用到新闻报道领域一个边界话题的讨论。具体会在PPT里面给大家做一个展开的探讨。

首先起来要厘清一些概念,关于VR、AR和MR,当然,在技术上可能MR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类型。VR,刚才我觉得前面几位演讲者其实讨论得已经比较充分了,VR事实上是一个封闭的视觉的空间里呈现出来的可以是一段视频,或者更高阶段可以车险一种世界的带入感。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能够更多看到的还是一个视频形态的展示。为什么更多只是视频形态的展示?这个关系到类似网易新闻这样的内容提供方或者说传媒、娱乐、游戏这样的内容生产方,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基于VR技术的内容,只有在内容的探索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我们才可以将硬件的潜力发挥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才能够给用户带来,理论上带来的一个所谓的VR世界的体验。

AR这个概念可能去年开始也很火,至少传到我耳朵里是很火的。很多人会拿AR和VR做一个对比,从技术的最显著的特征区分来讲,AR其实不是一个封闭的视觉空间,更多的是在现实空间里面通过一个3D建模,在现实空间里呈现一个虚拟的现实的物体。从现实应用来看,AR更多还是集中于工业设计或者是一些办公的场景。MR这个概念本身可能这张著名的照片大家在去年到现在应该看过很多次了,包括视频的展示。他特别的这个设想其实更多的是对VR和MR这种技术进化后的场景的一个设想,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的讨论。这一部分可能是我今天要讲的一个重点,就是所谓第一视角的新闻。第一视角的新闻其实在概念上比较好理解,因为我们绝大多数新闻其实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报道一个事件,给用户呈现,用户不管是在阅读还是观看的时候,用户的视角事实上也是旁观者。新闻很难进入第一视角,因为新闻本身是报道性的,是一个外部观察式的,你进入到新闻里面,用我们的行话讲,你是不是想成为新闻的当事人?只有在目前VR硬件技术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后,包括影视产业、游戏产业的同行做了很多的探索之后,对我们生产新闻,做媒体的人来讲我们才有可能尝试第一视角新闻的内容的制作。这部分照片是我们的记者实地去了乌克兰做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报道,拍摄的这么一些场景。其实现在的场景展示的是最传统的新闻行业生产的过程,就是采访,观察者的视角、第三方的视角。这部分场景是我们的记者深入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景区,通过合作方提供的设备,拍摄的全景的影像。这是我们在采集VR视频制作的素材。这部分是VR的观看的设备,这里要提到的一点,VR在内容层面,在用户层面的普及,最大的障碍,除了VR制作工具的进化,比如说拍摄工具的帧数的提高,以及新闻报道场景里面,比如说涉及到通讯传输、数据传输的,数据传播上的障碍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观看,观看设备的普及。目前来讲,虽然有很多相对廉价的设备可以给用户提供这种VR内容观看浏览的体验,但是它也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比如说相对低价的观看设备,可能会影响整个VR浏览过程中的效果,也就是说反馈到我们的用户身上可能就是说你的VR看上去效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就是说只体验到了新鲜,并没有体验到很爽的境界,这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这个应该是去年BBC拍了一个大恐龙的片子,一个很高成本的尝试。具体的视频我就不放了。这个片子,大家应该可以在各种渠道上找来体验一下。它通过设定一个远古的场景,是一个科学史、生物史,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这么一个热门的话题,拍摄成VR式的纪录片,这个话题的选取,包括BBC精良的制作,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个目前这个阶段能够体验到的一个比较好的效果。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在全球范围之内,我们的媒体同行,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更多的这种VR报道的尝试事实上是局限于所谓的全景视频。这里边有一个特定的原因在于新闻,如果它本身是在进行中的新闻,比如说它一场赛事或者一个演出,你VR能够参与到的这个环节,可能最容易的,相对来说也是最成熟的,可能就是一个全景的环节,可以让用户在屏幕的另一端体验不同的视角。VR更进一步的这种技术特征,比如说在场景之内的这种交互的这种体验,以目前的这种报道场景、尝试和行业积累来看,确实也比较困难。

这里边提到Google的这么一个工具,它作为这么一个手机屏幕的设备和以往的视频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这里边其实想提到的是VR真正能够给我们新闻报道带来的这种变化事实上受到很多局限,也就是说硬件厂商和技术开发商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多的工具,这些工具目前在娱乐产业,比如说影视剧,或者说游戏制作产业,应用的场景已经很丰富,但是因为新闻的这种即时性,以及新闻报道本身有一些技术和伦理上的要求,很多这种工具事实上在新闻的VR应用上的使用的阶段其实是很初级的。未来VR的报道,我们是希望达成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就是在报道的其中一个环节,我们通过这种VR视频和这种游戏性的设置,能够给用户带来更深入的体验,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报道的全部,这里边涉及到新闻的技术环节,你的介入可能导致新闻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发生一个变化,什么样的新闻可以应用这种进入式或者交互式的体验,就是VR的最主要的应用场景,需要精心的筛选,尤其是对于新闻内容提供商来讲。

目前VR拍摄的内容,包括这一次切尔诺贝利事故的VR影片的内容的呈现,这是我们可以用到的观看的设备,相对比较主流。今天移动互联网大会,我们的合作方――HTC的展台也有切尔诺贝利报道的体验,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是我刚才一直在讲的,相对于游戏领域,新闻领域的VR受到的限制非常非常多。切尔诺贝利这个事故是网易今年做的第三个VR相关报道的内容,两两个我们只是在尝试场景的应用,比如说春运的报道,比如说“两会”的报道。切尔诺贝利报道相对来讲我们更进了一步,加入了很多情景的设定、情节的指引,虽然因为各种限制,我们还没有加入互动的元素,事实上从业内来看,国内、国外的同行提供的这种新闻的VR的产品都没有提供这种交互的元素。但本身这三次报道的经验,尤其切尔诺贝利报道给我们带来的最主要的提醒,VR这个设备,虽然大家现在都在讨论,它的技术前景、行业前景、商业前景,大家都在讨论,但是对于我们媒体,尤其是新闻内容提供商来讲,目前能够改变的只是某个领域或者整个报道环节当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大家现在喜欢提倡融合性报道,融合性报道可能是一系列的报道方式的一个结合。VR在其中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它不可能成为报道的全部部分,因为里面带有太多虚拟的成分,不管是技术虚拟,还是人为情节的虚拟。

这个是行业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说在全景之外,我们做VR的报道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更多的体验,尤其是基于VR硬件设备的性能,以及它提供的VR的种种技术特征。刚才讲到了,除了全景之外,这已经是大家很熟悉、很成熟的做法。比如对整个场景道具交互的使用,以及用户在行进,比如用户本身有肢体的行进行为,它能够带来情节和报道场景的转变。这方面事实上是有所欠缺的,也是最大的难点。从这个角度讲,网易做切尔诺贝利的报道只是行业内的一次尝试,给我们的同行、给我们这些硬件的生产者提供一次经验,这个经验能够告诉大家现在VR设备,整个VR技术的进展在新闻报道中能够达到相对比较丰富的阶段,现在也就是这个样子,受到很多的局限。

具体讲一这次在切尔诺贝利做的案例遇到的这些困难。切尔诺贝利这个事情本身事实上已经离今天比较遥远了,30年,可能相对年轻的媒体从业者都还没有出生,30年前。大家提到切尔诺贝利有很多丰富的修辞以及丰富文字和影像素材。大家都会通过这些文字和影像素材去反复地体验这场悲剧。体验场悲剧的初衷无外乎两点,第一就是悲剧如何发生、如何预防。第二个就是核事故,因为大家都不想经历核事故,也没有人敢尝试核事故,比如在辐射的情况下去长时间尝试。大家就很好奇这个体验是什么。比如说去年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白俄罗斯的女作家协的关于切尔诺贝利的著作,是通过人类的文字表达去描述在一个核事故的环境下,普通人,不管是士兵、医生,还是工厂的工人,还是整个小镇的这些受到辐射的居民,他们可能的体验。很悲惨,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买她的著作看一看,但是这种悲惨仍然某种意义上是隔靴搔痒式的,所以VR给我们带来一次机会,至少是一次可能,我们可以把没有经历过30年前事故报道的年轻人,或者说大家永远不想去体验的核辐射环境和污染环境的这种经验,我们通过VR内容制作的方式个大家呈现出来。所以我们有三个记者,在安全措施和安全考虑比较周全的情况下去到了切尔诺贝利的现场,去做这些拍摄。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其实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也就是所谓的VR应用的场景的障碍。最大的困难,除了这种传统的视频拍摄遇到的天气的问题,比如说现场环境干扰,现场其实还是有相对超标的辐射,虽然可能短时间内对人体没有什么大的伤害,但它仍然是超标的,它的辐射会对我们的设备带来干扰。其实最大的障碍是我们拍回来这些素材以后,我们要不它转换成第一人称的视角,这是我们想给用户观看的时候最核心的体验,就是你通过VR进入到切尔诺贝利事故当时,所以我们要对整个脚本做相当多的设定。第一人称的设定,当你进入这个VR的产品之后,在切尔诺贝利现场,可能自己它的一员,重新去体验一下30年前的事故。这是当时我们选的地点。整个切尔诺贝利的报道一共选择了7个主要的场景做拍摄,这7个主要的场景,为什么会选择深入到事故的核心区域去拍摄?是因为这7个场景,从视觉的冲击力和事件的后移的代表性上来讲,是充足的。就是所谓的漠视感,只能通过7个场景的拍摄,素材的展现才能给大家呈现出来,这是其中的一个场景。

整个脚本过程之中,我们在完成了场景的拍摄、场景素材的筛选、脚本的设定之后,这是进入到整个片子的制作过程中,场景切换。因为VR目前我们看到的,不管是游戏也好,还是影视剧也好,包括我们国内外同行做的相关的VR报道也好,场景切换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结点,因为你不要考虑说人用户不停地走,这个是不现实的,而且本身你也没有给他提供体验的方式。场景的切换就涉及到整个切尔诺贝利的VR视频一个核心的环节,这个核心的环节决定着用户在体验我们这个视频的时候的节奏,以及他的体验的流畅度。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对来讲可能比较难以展现出来,因为这个拍摄其实也并不是我带人去的,从他们的反馈来讲,我们的拍摄也在尝试,比如说移动的拍摄,虽然最后素材我们应用得很少。但是整个拍摄的过程中遇到的这些困难,我相信会给整个行业提供一次比较宝贵的经验。

特效这部分事实上是为了强化我们在全景之外,以及这些虚拟的人物设定之外,给用户带来的这种交互的感觉,因为刚才也提过,事实上VR在新闻内容的应用上很难去,目前业内的经验很难给用户提供真实的交互的体验。所以我们通过这种特效的设定来强化用户的这种带入感。光线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在事先没有料到的困难,事实上我们拍摄设定的时间是很短的,大概只有两个半天,因为这要考虑到记者深入辐射区的安全问题,也要考虑到到时候整个拍摄的进度问题。所以我们在拍摄过程中,比如说我们需要一个相对不会太复杂的光线场景,所以我们的记者拍摄的窗口期其实是很有限的。这种情况可能在影视类的拍摄中遇到得很少,比如说今天我拍不好,我明天会继续拍,或者说我在拍完下一个情节之后,再翻回头拍这个,可以等这个场景,至少空间比新闻大。新闻的及时性以及报道的周期的限制,这些因素我们都需要在未来的VR报道的尝试中去充分地考虑。

网络和续航问题可能是新闻应用VR,尤其是直播类的,比如说赛事或者说演唱会,或者说一起突发的现场,遇到的一个最不确定性的因素,因为你的拍摄设备可能很确定,记者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可能很确定,但是现场的电信条件、现场的气候条件都是非常不确定的,这可能是整个新闻行业在尝试VR的应用中遇到的一个特有的麻烦,或者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很难回避的一个麻烦。这是事后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就是说因为我们有移动拍摄,因为我们的记者本身也并不是非常非常专业的摄影师。所以会面临这种穿帮,穿帮的过程中,在我们的应变是很难注意到的,因为我们用了一些相对技术化的处理手段,因为我们的剪辑合作方处理得还比较好,相信大家去HTC体验的时候能够注意到。

我要讲的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