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这桩生意 黄小厨可能还是晚了一步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原标题:市集这桩生意,“新秀”黄小厨可能还是晚了一步)

市集这桩生意 黄小厨可能还是晚了一步

黄磊老师不再是小鲜肉了,一家四口,天伦之乐,发了福,出现在北京今夏第一波高温下的三里屯SOHO下沉广场。

喜爱做菜是黄磊一直以来的标签,而变身“黄小厨”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吃的热爱。追赶着内容创业浪潮,他组建了团队做了同名公号,发做菜教程,发人生感悟――至此“黄小厨”又被打造成一个品牌,“一种生活方式”,并且,他们把这个logo搬到了线下市集,在7月的某天号召了第一次线下市集活动。

根据此前的媒体报道,“黄小厨”得名于邻里间的一次次聚会。黄磊老师是个爱吃会玩的生活家,他和周围的邻居打成一片,在社区交际圈里享受着“共享”的美妙:

“每年夏末秋初,北京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10号街区800多米长的笔直街道就会出现一溜长桌,每家每户贡献自己的拿手菜,请各种朋友来吃街宴。朋友喊来了朋友,又喊来朋友的朋友,慢慢慢慢,三四百人就这么聚了起来。街边一栋栋意大利式、西班牙式、法兰西式的小别墅院门大开,热腾腾的食物源源不断从里面送出来。”

市集这桩生意 黄小厨可能还是晚了一步
“就是你了!美食之神”

“黄小厨”的号召力是不容置疑的,在加上《极限挑战》的助力(此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他在《极限挑战》中能对着两块洋葱馅饼解说个20分钟的画面),我在预售阶段就交了门票费――据说2000多张票在3天时间售完。

不过在我的印象里,遇到要买门票的市集的时候并不多。印象中,在中国的大城市组织起来的所谓“市集”更像是大学里的某个文化节的都市翻版,一个个摊主加摊位,围成的一个小圈子,买二手货、手工艺品和赞助提供的饮料零食。

是以下几个关键词让“市集”这个并不新鲜的概念瞬间高大上了起来:

  • 手作
  • 有机
  • 匠人精神及独立品牌

这是几个你在某宝上一输入就能感受到中产气质扑面而来的词汇。你可能有着轻微的选择恐惧症、担心被照骗、又嫌退换货麻烦,于是你画了个淡妆来到了市集。

由于黄磊老师在开集的前一天在微博上预告“我早市会去”,三里屯下沉广场那个地方从上午就开始被粉丝包围―― 用更时髦的称谓应该叫做黄小厨平台积累的“社群” 。钛媒体记者好奇的观看了直播,直播中,黄磊老师来到摊位试吃,露出惊喜的笑容,同时纷纷被摊主拍下,印成照片挂出来,并把黄磊同款汽水做成一道亮丽的招牌。

市集这桩生意 黄小厨可能还是晚了一步
摊位的黄色帐篷成为当天三里屯的一道风景

那么,黄小厨做的集市真实的体验怎样?

中午12点,太阳当空照,排队验证取票的人排到了北头,我绕了一圈决定下午再来。一对慕名而来的情侣也表示赞同,“让他(黄磊)在这呆一天得给他多少钱啊!用脚趾头一想也知道他早走了。下午等人少了再来吧。”

不过让人纠结的是,赶市集就是赶集,如果你早来了怕太挤;等到了下午再来就都是“挑剩下”的了。

二维码成为每个摊位的“吉祥物”。 兜兜转转一下午,钛媒体记者除了手里多了几袋试用装饼干之外,变化最大的是我的微信――瞬间多了一串公众号,“你好,扫码关注试吃!”

这样一来,你到了每个摊位都有了一件公事要例行,然后再讨价还价。当然,更多的摊主会给出的一个诱人的价格,“这个价格你在微店里是买不到的,我们现在是借黄小厨搞一次优惠活动。” 意外的是,像“雕刻时光”“藏红花”等知名餐饮品牌、“本来生活”这样的生鲜电商也都来这里做线下推广―― 至此,最初市集带给我的“手工匠人的田园梦”也碎得差不多了。

市集这桩生意 黄小厨可能还是晚了一步
“伍德斯托克”现场(图片源自网络)

如果你曾在3个月前来过这里,应该见过那场聚集起500多家商户的“伍德吃托克”(上图)。这个致力于成为优质“吃货节”的市集,似乎在布局上的想法显得更为成熟:商户依据品牌大小、兴趣群体被区分安置在三层,外国品牌占比30%。 因为大而全,并且已经从北京办到了郑州,“伍德吃托克”正在朝市集界的巨头奔去。

作为市集新秀的“黄小厨”,在进驻品牌上和“伍德吃托克”多有重合,但后者在规模和经验上更胜一筹。可以说“市集”是小众品牌和微店们的福音,但市集能否笼络住独家资源,避免同质化确实成了一个挑战;对于市集参与者们来说,如何让他们保持住新鲜感更是个问题。

现在看来,就算你以“明星+大厨”的名义举办一场市集,你需要面临同样的挑战。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网易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鹦鹉螺市集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