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机场“辐射门”:安全、隐私与知情的博弈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原标题:双流机场“辐射门”:安全、隐私与知情的博弈)

据南都报道,日前成都双流机场采用的一款“非接触式弱光子人体安检仪”在社交平台被围观,争议核心在于该安检仪“使用了能穿透人体的X射线,但没有在显著位置贴出电离辐射警示”。网友检索发现,国内一些汽车站、火车站、机场也陆续使用了该款安检仪。

安检程序用机器代替人,看似节约人力成本、提高安检效率的举措,却在网上引发激烈的反对。人们开始好奇,一款以X射线进行人体透视的安检仪,为何偏偏选择了“非接触”、“弱光子”这样的冷僻词汇予以包装?按照日常生活经验,X射线更多被应用于医学透视检查等领域,在进行此类检查前均有明确可视的“电离辐射”警示标识,且相关检查多有一定时间内仅限几次的医嘱。

是否因为人们对X射线的辐射认知,才使得双流机场的安检新设备取了一个生僻的名词,用“非接触”、“弱光子”来遮掩X射线所可能带给公众的某种不安全感(哪怕这种不安全感或许没有多少科学依据)。殊不知,越是遮掩,其所带来的反作用力恐慌则越强烈,双流机场的信任危机便是一个例子。除了安检仪器名称上动的手脚(这更多是生产厂家的责任,在涉事企业官网关于设备的介绍中,只有英文版本才有X射线以及剂量参数的内容),机场对此安检仪器的定义也更多强调安检的效率、自动化,对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只在仪器侧面,才有不起眼的告知字样。即便给老弱病残孕等敏感体质人群设置人工安检通道,也强调只是为了“防止意外滑倒”,而不是因为辐射。

当然,还有隐私。四川省环保厅几个月前的一则舆情应对公告被拿出来,彼时“成都火车东站人体X光机看美女”的利器,同样是这次争议的主角―――X射线人体安检仪。在官方给出的整改意见中,明确要求“在人体安检仪入口处粘贴醒目的老弱病残孕可免予人体安检的警示标识,以避免敏感群体接受较大剂量照射问题,确保辐射安全”。而在这场安全与知情的博弈中,公众隐私同样面临尴尬处境――― 在X射线透视之下的乘客身体处于被无端窥视、且同样未经告知的状态。到目前为止,这款号称世界领先的人体透视仪,并未做到对人体轮廓的动画处理,反倒有真实人像与透视人体一一对应的电脑可视呈现。

据称安全无虞的一套安检设备,首先需要面临考验的是,公众对涉事厂商所宣称的辐射剂量、安全生产标准有多少信任,其次则是人们对先期已失掉公信的涉事机场如何重新建立信任。原本以提高安检效率为初衷的新款安检设备,生生演化成一场安全信任危机。连究竟是什么都吝啬公之于众,人们也难有理由去相信来自机场和厂商的后续安全保证。

X射线安检仪的辐射剂量是否在安全范畴是一码事,对辐射仪器的使用是否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则是另一码事。在知情和隐私权被剥夺、被侵犯的同时,还令公众置身于一种无可选择的境地。再低剂量的辐射、再无害的高科技,公众也有对其必要性进行责问的权利。其他安检措施是否足以替换哪怕辐射剂量极低的X射线安检仪?公众场所的安检加码,本身就是公众基于安全考量而逐步出让的一部分个体权利,这个出让的过程,每一分每一毫的让渡都应该有一个公开、透明、可讨论的程序,而不是遮掩、独断、不提供其他选项强行做主。

双流机场“辐射门”风波,引发公众对安全、隐私以及知情的权利忧虑。公共决策需要多种价值的取舍、权衡和博弈,这与辐射保护所要遵循的原则相类,权衡利弊,公众的收益要大于其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所可能承担的风险。当然,大前提在于讨论和博弈真的存在,而不是像双流机场这样被动成为一枚尴尬的“网红”。

作者:南都社论

随意打赏

安全与隐私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