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投资如何最大化地赚企业成长的钱?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原标题:抵制风口诱惑:股权投资理性回归 精品投资价值凸显)

精品投资如何最大化地赚企业成长的钱?

本报记者 赵娜 北京报道

在股权投资市场,追逐PRE-IPO、新三板等热点不断时,一批机构坚守自己的投资逻辑。广撒网与重下注之间,为何一些机构选择重点投资?精品投资如何最大化地赚企业成长的钱?这种投资思路与机构做大是否冲突?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持续资金涌入,正在继续推高直接投资市场的企业估值。

“房子贵吗?中国最贵的是创业公司的估值。”不久前,赛富亚洲基金管理合伙人阎焱的评论刷爆朋友圈。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董事总经理邓锋认为,未来十年VC的整体回报率会下降,并不是因为机会少,而是因为钱太多。虽然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在增加,但钱涌入得太快。

发端于2014年的一轮创投热潮中,有人将“风投”戏称为“疯投”。谈及这轮投资大潮,有受访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些大的VC投过A轮的项目,我们进去做DD(‘尽职调查’)的时候也会发现财务、法务都不规范,甚至都要再重新理一遍。”

当2016年的“资本寒冬”袭来时,大量的投资机构纷纷开始强调投后服务的能力,尽管很多从业人士认为这是吸引投资标的的一种措辞,但真正执行这一服务理念的投资机构们,也着实尝到了市场给予他们的反馈。

《21世纪经济报道》曾在4月3日的报道中介绍了麦星资本的投资逻辑。这家定位为“成长基金”的投资机构,在过去的13年中只投资了40个项目。并不高产的投资数量实现的,是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截至2015年年底已退出15个项目,基金获得的平均回报达6.6倍,年化回报达到157%。

3月,记者再次梳理了多家秉持精品投资理念的投资机构的运营思路,试图找出重视行研、深耕投后的具体方式,和这些要素对股权投资高回报的支撑作用。

发现新星

普华永道发布的MoneyTreeTM报告显示,2016年下半年私募及创投(PE/VC)总体投资和在科技、媒体及通信(TMT)行业的投资数量都创下自2012年以来的半年度的新纪录,同期两者投资总额都有所回落,市场趋于理性。

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虽然创投市场资本寒冬论不断,但从投资数量来看TMT行业投融资状况依旧活跃,也是投资者们重视的行业。

“如果已经是热点,也轮不到我。就这么简单。――要么为这些项目付出很高的价格,要么错过投资这些项目的机会。”投资人们表达着对项目高估值的无奈。

通过深入的市场研究发现市场趋势,提前发现、布局优质项目,是投资机构卡位优秀项目的一大选择。

蓝湖资本创始合伙人胡磊曾向记者讲述,从中国一级市场科技类投资中获利最高的几家机构分别是DST、老虎基金、高瓴资本、泛大西洋投资、银湖资本和华平投资,他们都是一些在行业分析和基本面分析上见长的机构。

胡磊在2014年创办研究驱动的早期投资机构蓝湖资本,在这个团队中,创始合伙人既是项目投资的决策人,也是行业研究的牵头人。

真正的投资研究,除了案头工作外,还要做的功课是深入一线进行企业调研。

精品投资的另一位典型代表是沸点资本创始合伙人涂鸿川,其早前一直以“狙击手”式的打法著称:“‘狙击手’规则的打法,不仅精准,还能在投后去做‘贴身服务’。”

涂鸿川坚持在行业调研、投资尽调的过程中亲力亲为。比如,投资团车网时,他和合伙人姚亚平一起走了20多家4S店、主机厂、行业伙伴,50多页的投资报告由这两位合伙人执笔完成。

“如果一个GP不去享受这个过程,那不是放弃了VC投资里最好玩的事情了么?”在他看来,尽职调查是难得的“借口”,去拜访被投企业的客户、到一线去深入了解具体行业。

成长红利

基石资本的核心团队发端于2001年,当前管理资产规模为400亿元。过去16年中,这家机构投资了大约100个项目。

基石资本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宋建彪告诉记者,基石资本的投资理念是“集中投资、重点服务”。他分析说:“在基石资本发展的每个阶段,我们单个项目的投资额都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们用同样的资金量投资了较少的项目,每个项目的投资额与持股比例都比较高,这使得实施有针对性的投后管理与服务成为必要与可能。”

具体的投后增值服务上,基石资本除了通过自有投资团队服务被投企业外,还与国内最大的管理咨询机构华夏基石达成深入合作、共同服务企业投后;公司会为被投企业推荐财务总监、董秘等高端人才;站在被投企业的角度提供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选择建议;以及为被投企业提供收购兼并等方面的支持。

保证资金管理规模和投资团队能力匹配的情况下,秉持精品投资理念的基金也可以不断做大。基石资本2009年发起成立的第一只有限合伙基金的规模为4亿元,此后每一只主基金的规模逐步提升,2016年发起成立的领誉基石规模超过37亿元。

麦星投资管理合伙人崔文立强调:“没有成长是赚不到钱的。我们不会关注如何赚资本市场的钱,也不会去赚行业里所谓‘估值变化’的钱。真正的成功源自企业的内生增长,而不是别人给的倍数。”

崔文立指出,从短期看,投资方有时是有自己的独立利益诉求的,但这些利益有可能是局部和短期的。放在更大更长远的视角,企业的成长才是投资人的核心利益。

“我们愿意放弃作为投资人的短期利益,站在企业的角度看如何支持企业持续创造价值、提高竞争力。”他说。

在涂鸿川看来,深度参与到被投企业的具体运营中,看起来仅仅是为被投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实则也能让投资机构有机会一直处在行业前线,得到被投企业的更多尊重和认可,也能收获新的投资机会。

2006年投资奇虎360后,常常“混迹”在360办公室的涂鸿川听说360的客户提出企业版的需求,但当时将主要精力放在C端用户的360无闲暇分心于企业端。一番调研后,高原资本选择了云安全企业网康科技进行投资。

快慢得失

谨慎的投资策略,会否让投资机构在“风口”投资中错过好项目?宋建彪坦然表示:“我们不追‘风口’。”

国内市场开始发生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时,基石资本用了近两年时间进行研究、才正式在“互联网+”领域下单投资。“即使是PE阶段的项目,从投资到退出最快也要四年,什么风口能够持续这么长时间呢?”宋建彪指出不追风口的道理所在。

对于很多投资机构来说,行业研究本身就是让他们在“风口”面前保持理性、在“风口”出现前迅速卡位的利器。如,麦星投资在2012年投资了无人机企业大疆创新,后者在2015年的“无人机元年”受到市场热捧。

“所谓的现象级,都是大家事后才说的。这些项目在成立之初是躲在角落里的一个平平常常的生意,他们有另类的创业想法、经验丰富的创业团队,但在萌芽期没有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崔文立分析。

股权投资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投资团队的精力有限,主要的时间要花时间找项目、做项目。如果投资项目过多,则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分给被投项目的投后管理。这就是为什么,投资项目数量的多少,往往是判断一个基金是否秉持精品投资思路的外在表现之一。

作为一家早期投资机构,蓝湖资本在成立后的两年中仅投资了20余个项目;定位“成长基金”的麦星资本在过去的13年中只投资了40个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热潮中表现出的“慢”只是一个相对的结果。2014-2015年上半年的创投热潮中,在同体量机构每月投资两三个项目时,蓝湖资本保持着每1到2个月投资一个项目的节奏;而在被称为“资本寒冬”的2016年,投资速度却并未放缓。

“慢对了、最终的结果是快的。”崔文立介绍,在消费行业的深入理解让团队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优秀的投资机会、遇见“一见钟情”的项目时迅速决策;也让团队在面对“风口”投资的时候有了更多的独立判断。(编辑 林坤)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