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果园关店凸显生鲜电商发展困局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原标题:天天果园关店凸显生鲜电商发展困局)

作者: 郭梦仪

一直被称为电商最后一块蓝海的生鲜电商,却没能在风口上飞起来。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天天果园采访了解到,公司已经关闭了几乎全部的门店,目前正在对公司业务进行调整优化,并将天天果园升级为“闪电送”。

先是京东到家裁员、本来便利并入本来生活,之后又是爱鲜蜂裁员和天天果园关店。生鲜电商的发展滞后引人担忧。有数据显示,生鲜电商目前有4000多家企业,其中88%的企业都在持续亏损,盈利仅占1%,基本持平的占4%,7%则处于巨亏状态。生鲜电商到底中了什么魔咒无法分身,而这个魔咒又该如何破解?

天天果园关店或因经营亏损

实际上,早在数天前,天天果园就传出了关店风波。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门店将全部关闭。目前,天天果园在苏州仅剩一家中转站,在成都的门店也只有寥寥数家。

天天果园线下门店在去年发展尤其迅速。去年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五大城市约有50家门店。天天果园CEO王伟的目标是希望在2015年内开约100家O2O店。

但是今年其对门店的政策陡然转向。对于变化的原因,天天果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试运营O2O门店的过程中,发现让用户到门店来获取商品,已经不再符合移动时代的消费习惯。目前在核心城市,天天果园有“两小时送达”服务仓点进行服务。

不过,上述负责人表示,此次关店并不是因为天天果园在生鲜O2O方面受到重创,而是在发展策略上变得相对谨慎一些。公司希望通过用户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测试,获得好的经验后再做推广。另外,天天果园的确在销售模式上有所变化,最初公司希望采用的是“门店+前置仓”模式,但门店货物频繁进出影响用户体验,因而改成目前的仓库模式。

天天果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水果垂直电商之一,在2015年5月完成由京东领投的7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后,开始实施三大O2O战略,其中以果汁、水果为主,用户线上下单,实体店线下配送的O2O模式。

但互联网分析师唐欣认为,天天果园线下关店是因为经营亏损,根本原因是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

一位生鲜O2O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之前天天果园采取“门店+前置仓”的自营模式的确有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但是对于天天果园来说,其限时配送团队成本太高,本身生鲜O2O的运输损耗、产品成本就已经居高不下,其物流成本甚至门店成本还需要自己承担,资本太重。

本来便利并入本来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天天果园升级为“闪电送”以外,前段时间本来生活网旗下本来便利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有媒体报道,另一生鲜电商本来生活一手打造的本来便利(现已更名为极速达)宣告暂停运营。对此,本来生活网副总裁刘有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来便利并未停滞,而是升级更名为极速达,将整合并入本来生活的B2C业务,本来便利的会员卡,也全部转到本来生活网上。

刘有才告诉记者,之所以把本来便利植入了本来生活网平台,是因为O2O的平台虽然进行了几个月时间的运营,但是用户较少,只有几十万个。而本来生活网用户较多。在升级为极速达之后,公司也在本来便利的APP上发了公告,称“本来便利经历了摸爬滚打,已经凤凰涅�,请登录本来生活网的app享受两小时的极致服务”。另一方面,本来生活网的自营物流公司微特派也会降低极速达的运送成本。

由于本来生活网的平台效应,极速达的订单量上涨较快,运转情况由原来一天的几百单上升到一天五六百单。同时,公司也与韩国水产部达成合作,进行了制冷设备、冰箱等物料投入。

公开资料显示,本来便利是去年由本来生活推出的一个生鲜O2O购物平台。其目标是在1小时内为用户配送生鲜水果、休闲零食、生活用品等多种商品。去年本来便利平台已经聚集了上千家供应商和便利店,服务网络覆盖北京五环内全部区域和五环外部分人口聚居区。

除了本来便利并入本来生活进行转型外,多家生鲜O2O公司不堪业绩压力,上半年已经开始削减成本进行裁员。

4月中旬,京东到家宣布与达达合并,而据部分微博网友透露的信息显示,与达达合并后,京东到家物流部将解散,并给出了一个二选一的解决方案:全职员工调动到京东快递或签自动离职单。而爱鲜蜂也被媒体曝光在7月份正在大面积“劝退”员工,将全国原本1100人左右“劝退”至700人左右,涉及市场、运营、客服、物流和产品等部门。

生鲜电商困局待解

作为电商市场少数的“蓝海市场”,顺丰、京东、阿里巴巴等乃至各大资本巨头纷纷扎入生鲜电商,但是成效却不大。而数据又给生鲜O2O市场泼了一盆冰凉的冷水:4000多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亏损,只有极少部分盈利。生鲜电商到底中了什么魔咒无法分身,而这个魔咒又该如何破解?

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阻碍生鲜产品发展有两个重要因素:打通产业链、降低物流成本。但两个因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因此,2016年的生鲜电商行业依旧发展缓慢,成为了“鸡肋”市场,看似前途无量,实则举步维艰。

唐欣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生鲜产业利润本身就比较单薄,资产还特别重。传统生鲜业依靠各级渠道和实体店来经营,模式成熟,已基本占领主要市场。而新进入的生鲜O2O在渠道方面并没有太大优势,既要构建自有渠道,又要进行线上引流,这就大大提高了生鲜O2O的运营成本。

互联网分析师李成东表示,相比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中果蔬、肉蛋、水产等品类95%的冷链运输比例来看,国内10%的覆盖率实在是太低,区域性的冷链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更是将冷链的成本提高的同时降低了发展的均衡度。

在其看来,所谓的运输成本,不单单是冷链运输相比普通物流的材料、仓储与运输成本,高达20%~30%的损耗率直接导致了商家盈利无望,而国外成熟市场中冷链运输的损耗率不过3%~5%。就算以最低限度的20%损耗率来计算,2015年度全部生鲜电商实际可销售产品金额高达700亿元,其中140亿元的部分被白白浪费在了运输环节,相比国外同行业公司少了110亿元的收入。

而在打通产业链这一点上,生鲜电商专家李志起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其过程会相对漫长,而且多数生鲜电商主要还是在营销和渠道上,但是对于农业种植养殖等并不擅长。农业的特点,比如非标准化和地域性的差别,都会给下端营销带来巨大的压力。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郭梦仪采写

随意打赏

天天果园生鲜电商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