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购东芝芯片业务,巨头各怀什么心思?
(原标题:竞购东芝芯片,巨头各怀什么心思)
行业观察
若给全球芯片企业排排坐,东芝芯片或许很难挤进TOP5。不过,当它面临亏损和业务减记的双重压力时,东芝芯片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被若干财团、企业相中。
尤其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他欲以270亿美元拿下东芝芯片。
围绕东芝存储业务,多家世界巨头展开竞购。如今博通、西部数据、海力士、富士康进入第二轮竞购名录。
据报道,近日富士康相关人士向媒体证实,其母公司鸿海牵头,欲竞购东芝芯片业务。目前,苹果、戴尔和金士顿已加入鸿海系财团。
东芝芯片缘何成为巨头们疯抢的对象?郭台铭为何会如此不惜血本?
“卖身”实属无奈之举
对东芝而言,其半导体业务最有“钱缘”。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NAND闪存市场,三星以27.44亿美元营收居首,东芝紧随其后,市场营收达20.27亿美元,市场份额约为19.8%。
拥有鲜亮“成绩单”的东芝芯片,却早在一年前,就走上了业务重组“卖身救主”的道路。东芝此举实属无奈。
首先,除半导体业务外,东芝其他业务自2013年开始亏损。东芝2016年财报显示,2016财年净亏损9500亿日元(约合84亿美元),这成为东芝142年历史上最差业绩。去年,为缓解资金难题,不得已将东芝医疗以6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佳能。
近期,东芝旗下的美国核电企业西屋公司申请破产,这带来了巨额经济损失,无疑加剧了东芝的资金难题。而作为最后希望的日本政府也无意出手相救。无奈之下,东芝不得不变卖最有“钱力”的东芝半导体“续命”。
一次格局之变
东芝在发出半导体业务出售公告后,首轮竞标中就涌现出大批竞购者,包括美国半导体博通、SKHynix(韩)以及美国投资基金KKR,还有鸿海精密等。这其中,博通是和美国投资基金SilverLake合作、SKHynix则携手贝恩资本,KKR则携手日本官民合资基金产业革新机构。
而鸿海精密也欲联手苹果、亚马逊竞购东芝半导体业务。目前,虽不清楚苹果、亚马逊与鸿海精密的合作方式,但郭台铭已在多个场合表示出势在必得的决心。
无论是财团还是郭台铭的鸿海精密,东芝是不愁找不到买家的,资金上的难题也将由此好转。但不同的买家,他们对竞购却有各自的“小算盘”。
东芝芯片约占全球1/5的市场份额,其产品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必不可少的核心组件。尤其随着智能手机市场不断拓展,东芝芯片的市场占有率有望不断提升。
无论东芝芯片最终落入哪个竞购者手中,无疑将直接助其成为全球核心的芯片供应商。而这也将改变全球市场格局,尤其是东亚市场。
郭台铭的“帝国梦”
相比于其他竞购者,郭台铭收购东芝似乎有更多的解读。
事实上,收购东芝芯片可以看作是郭台铭建立另一个“三星”的一部分。早期的三星与现在的富士康一样,都是给其他企业做代工。三星在代工过程中,不断向自主品牌转型,从单一的零部件、面板到如今的终端产品,三星逐步创建了一个垂直化、横向关联能力极强的“帝国”。而富士康已经具备了强大的制造能力,自然不想止步于代工。但是在转型路上还缺少很多组件,它希望富士康以代工为基础,其能力逐步延伸到零部件设计生产、自主品牌创立的道路上,向产业链的上下游不断延伸,在获取更多产业链利润的同时增强话语权。
郭台铭收购夏普,完成了面板业务从低端到高端的布局,基本掌握了家电产品的自主设计生产能力。而收购东芝芯片也有同样的考虑。
业内制造能力最强的“富士康”与东芝半导体的结合,不仅意味着其将成为芯片市场的龙头企业,更意味着新东芝芯片业务将会催生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变革。
据说,苹果一直有向供应商提供资金支持的习惯,以保证自己产品的零部件能得到充足的供应,而东芝就名列其中。与此同时,富士康一半的利润来自于为苹果做代工。一旦富士康与东芝“合体”,苹果的生产制造将自然向富士康一端倾斜。对郭台铭而言,这不仅是从三星手中抢市场,而且是向自主品牌迈进了一步。
前段时间夏普手机刚刚宣布回归中国市场,负责为其代工的就是富士康;时间再往前推,诺基亚手机的回归也离不开富士康。
这一系列的事情串在一起,就大致描绘出了郭台铭的“帝国梦”:从下游的产品组装、零部件的生产,到上层的半导体产业,以及将会出现的自主产品品牌,它将转型为垂直整合型企业,一个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