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做得深,赶快去农村,阿里腾讯百度已经上路!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者:风辞远

去年年底,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 成了刷屏话题。

当时支持与反对方各自罗列出很多观点,但我们或许可以承认,这些讨论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新技术与农村生活的结合,已经开始触发一些改变。

AI做得深,赶快去农村,阿里腾讯百度已经上路!

把目光放到这个中国最广袤的市场上,会发现从农业到农村市场所需的种种服务,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宏观走向,其中有太多需求可以被科技力量填补。

而农村市场科技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客观情况,又让智能化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异于城市社会的刚性需求。

如果我们回望 2018 ,会发现从下半年开始,科技巨头们纷纷布局起了 AI 进军农业的探索,并且各种 AI 医疗、 AI 教育的新兴产品与服务,都开始走向农村这块新的试验田。

AI 与农村的故事,正在短时间内快速升温。但在热闹的布局背后,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明晰的瓶颈,横亘在农村市场与 AI 的想象力之间。

绕过屏幕的争议,更多 AI 故事正在山村田垄间上演着。无论 2019 年是否能被称作 “AI+ 农村 元年,至少这一年,田野上的 AI 故事必然会以一个令人惊奇的百分比上涨。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直到今天为止, AI 都以哪些方式完成了下乡进村的任务。

科技巨头的农业圆舞曲

AI 进村的核心目标,当然是要证明自己能在第一产业有所建树。

所谓 AI 农业,在技术逻辑上很容易理解,即利用 AI 带来的物理识别与机器视觉能力,结合数据分析技术,将农业生产中大量流程进行重新优化,从而以智能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产品质量。

理论上来说,这套逻辑既能种粮食种菜,也能养猪养鹅。但实际运转起来却不容易。一方面农业数据相对匮乏,标准化程度很低,另一方面相关技术设备近乎空白, AI 农业命题之下不仅是算法与数据问题,同时也是对工程化能力与硬件制造能力的考验。

而在 AI 持有者 ――BAT 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们眼中,既然要进军产业 AI 与产业互联网,那么农业又是无法绕开的一个选项。其巨大市场潜力和社会价值都是科技公司不能放弃的蛋糕。在 2018 年产业 AI 全面开动的契机里,农业 AI 也就顺势开始了自己的故事。

最先动手的是阿里。 2018 6 7 日,云栖大会 上海峰会上阿里云发布了 ET 农业大脑,通过数字档案生成、智能农业数据分析、农产品溯源等技术结合,开始将 AI 解决方案带入农业。

随后半年中,腾讯和京东都宣布了自己的 AI 农业计划。有消息认为,擅长 AI 的百度也已经在路上。

综合来看, AI 农业命题如今主要走两条路: AI 养殖与 AI 种植。

说到养殖科技,咱们中国人的看家本领那就是养猪。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规模化、技术化养猪这条路上,中国人绝对写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正因为养猪事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对新技术十分敏感,科技巨头玩 AI+ 养殖,十有八九都是从猪开始。

阿里的 ET 农业大脑,就利用了机器视觉加持的 AI 摄像头与数据分析能力,来观察猪们生长数据,从而达成优胜劣汰;并且将声纹识别和红外线测温带到了养猪场,通过猪的体温和声音进行 AI 预测猪的身体状况,最终达成提升母猪产崽能力,降低死亡率的效果。

AI做得深,赶快去农村,阿里腾讯百度已经上路!

去年 11 月,京东数科也开始描绘 AI 和猪的浪漫故事。在接入 AI 摄像头与数据智能系统之外,京东的方案里还加入了 IoT 系统,以及自主开发的养殖巡检机器人、饲喂机器人等等,并且采用了新的 猪脸识别 技术。

AI做得深,赶快去农村,阿里腾讯百度已经上路!

有理由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科技公司开始 AI 养猪生涯。

AI 在种瓜种菜上,也有自己的一套。阿里的 ET 农业大脑先后在甜瓜和生菜上完成了合作案例。而去年 12 月,腾讯 AI lab 团队的 种黄瓜 在国际人工智能温室种植大赛( Autonomous Greenhouse Challenge )上获得了 “AI 策略 单项第一名、总分第二名。这也被外界认为是腾讯向 AI 农业的进军开启。

腾讯这次展示的种黄瓜 ,特殊之处在于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将专家知识系统潜入了仿真机当中,使智能体可以有效学习人类专家的思维模式,从而回到实际种植中提升黄瓜产量,并且对传感器成本进行了压缩,提高了技术的实用性。

AI 种植业,目前一般集中在果园和温室种植当中,通过对植株进行数据收集和智能识别,来判断肥料、水分、温度、光照等条件的适宜与否,从而让粗放的种植模式智能化、精准化。再搭配一些可溯源、可直播的互联网玩法,健康 + 高产的 AI 果菜就诞生了。

又能养猪,又能种菜,感觉 AI 在农业领域已经很吃得开了。

但是不用乐观太早,目前来看,巨头们的 AI 农业之旅只是刚刚开了个头。今天各种值得夸耀的案例,都还是示范价值远大于商业价值。

一方面,农业数据在今天依旧稀缺,农业 AI 依旧需要 BAT 的专家们下到田间地头去采集数据,修正参数。另一方面,大量农业区域和农业领域都是数据的真空地带,今天 AI 想要走入农业,还只能依靠一些数据化标准化程度高的农业部类,比如现代化养殖场;或者依托有相关农业科技积累的合作者,比如大型农业集团 ―― 来更多完成 1 1 的商业实验性质 AI+ 农业案例。

与中国广袤的农田牧场相比, BAT 的专家显然是不够用的。

所以说,今天 AI 农业还处在科技巨头们做好案例,打好样板,然后吸引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共同推广的阶段。大规模的农业改造还远远谈不上。只有当形成傻瓜式产品与可终端售卖的 AI 农业解决方案;科技巨头与农户间的产业中间层搭建起了清晰的产业链之后, “AI 改变农业 这句话才有被说出口的底气。

但无论如何,当看到北上广高大楼宇里的数据专家和算法工程师,蹬着拖鞋蹲在田里观察农作物长势,我们依稀还是能看到一个有张力的故事开始了。

农村社会中的 AI 新角色

在产业赋能之外,社会服务类的 AI 技术也在越来越火热。 AI 医疗、 AI 教育、 AI 金融,以及 AI 政府服务都在成为新的科技赛道。

而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逻辑,与移动互联网将服务集成化不同的是, AI+ 社会服务解决的主要是无人化问题。通过对人类经验的机器学习复刻与再传播, AI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一部分专业人才的工作。比如 AI 语音交互代替教师,机器视觉设备代替医生进行医疗影像识别等等。

这样的能力,在人才饱和地区或许只能被看作替代品和效率提升工具。而在农村地区,则很可能解决的是有和无的问题。

基于 AI 能力为农村地区提供医疗、教育等服务,今天也在不断增长。比如阿里基于旗下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在去年启动了 天猫精灵小站 计划。该计划通过建立天猫精灵小站图书馆,为农村地区儿童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在早期教育人才相对匮乏,教辅资源稀缺的地区,智能音箱的接入不失为解决方案的一种。

而在医疗上,有更多 AI 进村的案例可以被观察到。比如上个月,很多媒体报道了百度灵医团队的 AI 眼底筛查一体机的下乡之旅。

通过视觉识别算法的训练,百度打造了基于 AI 的眼底筛查设备,可以有效识别出 糖网 等早期眼底病灶。与之相对的是,在农村和乡镇地区,拥有准确眼底筛查能力的医生并不多。复杂的眼科疾病只能去省城等大城市就医,而早期疾病更是极大概率被忽略。

而在 AI 加入后,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将有被解决的希望。因为 AI 设备取代的并不仅仅是机器,同时还包括机器背后医生的判断与识别能力。这对于农村地区是难能可贵的。

类似的案例,目前主要发生在医疗影像识别和化验检测上。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 AI 将协助带来远程门诊甚至远程手术。

而与 AI 走进农业一样, AI 农村医疗和 AI 农村教育的问题,也是依旧停留在初始阶段。今天类似案例,更多停留在企业公益的范畴内。假如不解决商业化与推广的问题,那么我们将始终看到的是 AI 又献了爱心,而不是 AI 真正改变了中国最多数群体的生活。

农村劳动力与 AI 基建

农村地区与 AI 的另一个结合点,不是 AI 帮助了农村什么,而是反过来 ―― 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成为 AI 发展的某种燃料。

去年,很多媒体开始报道 AI 村、 AI 农村工厂这样的关键词。这类农村工厂商业模式,是 AI 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其中又以图片数据为主。而数据标注这个近乎无门槛、与出门打工相比工作相对轻松、重复率异常高、又近乎不可或缺的工作,就被不断下移,直到转移到了村里开工。

于是有人笑称,你发现手机、平板能识别花鸟鱼虫大牌奢侈品,感觉挺高大上的样子,殊不知那是你远在老家的二舅母教的。

出现 AI 村这件事,有人觉得荒诞,也有人感叹 没人工就没智能 。然而从产业结构上看, AI 产业发展中大量必需工作,确实都是常识类、可外包的。而这类工作又会自发去寻找人力成本最低廉的生产地。那么广大农村劳动力自然成为了首选。

AI做得深,赶快去农村,阿里腾讯百度已经上路!

客观来说,农村人力成本优势与 AI 的结合将不会很快消亡。这类外包工作中,今天还是以图像识别作为主体。但随着数据与 AI 产业的深化,各种数据相关的工作都将涌向外包市场,比如数据清洗、数据分拣、垂直行业的数据集加工等等。

对于 AI 来说,这些工作必不可少,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这些工作意味着可以坐在电脑前相对体面地完成,且不用远离家乡。

而必须注意的是,如果这类 AI 村、 AI 农村工厂,不主动寻求自身数据加工能力的逐渐升级,仅仅依靠常识 + 图像分拣类的工作维持生计,那么市场是很快会在大量竞争下彻底干涸的。只有进入垂直行业,锤炼相对更强的数据操作能力,并且拥有可以说服市场的数据保密能力,才能在这个新兴外包市场中获得长期生存权。

不管怎么说,如果我们认为通过黑客马拉松、算法大赛,来寻找算法开发者和安全工程师,是一件很酷的事,那么通过外包找农村大妈做数据清洗,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说三道四的。二者其实都遵循同样的价值规律:切合新兴产业需求,发挥自我市场定位优势。

结束语

不难看出, AI 进村的故事,在今天正经历一个蓬勃生长的过程。

巨头在占位,农业企业在自我迭代;公益在散发光芒,创业者也开始闪转腾挪;算法工程师走进了大棚,村里的乡亲正在教育大洋彼岸的 AI 系统。

变化刚刚开始,然而变化已经开始,这些有张力的画面,或许是今天中国 AI 发生最深刻影响的地方。

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呢?或许一个好的方案,是要从个体职业的角度去思考 AI 的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然后耐住性子慢慢来。春天是看不到粮食的,但春天必须播种。

关注网易智能公众号(smartman163),为你解读AI领域大公司大事件,新观点新应用。

本文被转载2次

首发媒体 网易科技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腾讯ai lab 张潼离职百度 阿里 腾讯 华为阿里ai智能文案百度阿里腾讯市值百度落后阿里腾讯阿里市值超腾讯阿里ai产品阿里百度腾讯阿里ai平台阿里云ai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