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评:如何看“外企大裁员”杠上“中企狂挖角”
文/ 网易科技卢鑫
最近频频登上科技版头条的无疑是希捷苏州关厂、甲骨文北京裁员,以及昨日刚刚传出的微软新一轮缩编等――一系列似乎暗示着外企正在“大逃亡”的负面消息。时间上配合美国新总统特朗普的上任及其所谓的“本土主义强化论”,一切可谓是合情合理,节奏掌握的刚刚好。
而面对这些现象,国内的媒体又分为“中国制造”看空派和“市场机制”理性派,分别给出了两种解释:一是认为寒冬来临前、中美角逐下,企业不得不做出选择;一则更倾向于在不加以任何政治阴谋论的前提下,单纯相信一切皆是市场自然调节的行为(譬如企业战略调整、结构重组等)。
事实上,两种观点都没有综合考虑到整个市场的格局变化。虽然不能说事件的背后百分之百没有中美角逐或中国制造成本大幅走高等因素的考虑,但仅仅是因为存在这些考虑的可能,就将其作为现象发生的唯一解释――在《易评》看来,这是绝对的误导和对未来的误判。
《易评》不敢标榜有超然脱俗的视角,但本着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和一个更综合、更有大局观的角度来看待当前中国制造业和科技产业,用“一场旷日持久的市场转型”来解释眼下行情则似乎更能理清市场上一些同时存在的、容易被忽视的“矛盾”。
别忽视了一些与裁员“相矛盾”的消息
对于美企在中国进行的大裁员,可以有各种解释,小编都不予以否认。但我们应该看清的是,中国市场无论从资本角度还是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都是在扩张而不是在收缩。
说得通俗些,就是中国土地上的科技企业(包括外资、中资与合资),其员工总数始终都是保持着正增长势态。这在几天前由智联招聘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也基本得到了证实――2016年全年的岗位供给数实际要高于市场求职总人口数。
(图1:CIER指数大于1时表明职位供给大于求职人数)
所以说,我们并不需要去担心不久前刚刚被甲骨文裁掉的200名北京员工,相信在当前市场行情下,他们都能很快找到新的工作。
相比甲骨文的裁员,希捷苏州关厂的问题则要复杂得多。当然,我们可以解释为:硬盘是“夕阳产业”,受到SSD的冲击,关厂是必然的战略调整;亦或者,中国人力成本激增,宁可选择保留东南亚工厂,也要关闭中国工厂……其实无论何种解释都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只不过这里面也都还忽略了一个正发生于中国半导体制造业的“矛盾现象”――中企的疯狂挖角和设备投资。
希捷关闭苏州工厂的同时,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中芯国际在上海开始建晶圆厂吧?还有一向把架子端很高的台积电,去年也确定要在南京建厂。
不要简单以为台积电只是为了成本考虑,该公司已经宣布退休的教父级人物――蒋尚义(不知其地位者请百度),于上月被成功“挖角”至中芯国际,出任后者独立董事一职,年薪只有4万美金!
是蒋尚义突然缺钱吗?显然不太可能,才4万美元年薪,比小编都不如。是台积电得罪了蒋尚义?也显然不可能,人都已经退休,还有何可争?且考虑到其曾经在台积电留下的情感与荣耀,去竞争对手处挂职也理应是经过“老战友们”许可的。也就是说,台积电和中芯国际很可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这样的战略布局很显然是要上升到某种国家高度的……更细的推测就不说了,易友们可尽情发挥想象(结合一下五年计划的内容)。
如果一个中芯国际还不够,再看看收购屡碰钉子的紫光。“买资产”战略不成之后,如今已改为“挖高管、挖人才”,台湾老一辈半导体人才,和三星当前的高管,如今挖了多少个都快数不清了。鉴于易友们过去总喜欢调侃紫光的背景,那么这样的收购、挖角大战略,是不是能说明些什么呢?
小编不想也不太敢说那句话,其实对比一下让利求台积电建厂,和(传闻)要求补税让希捷“滚蛋”,这其中反映出的是一个战略价值的问题。既然已经升华到战略层次,那显然就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大方向问题,这才是对我们小屁民来说最需要考虑的东西。
“市场转型”本是个中性词
市场转型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我们”作为市场中一个普通参与者,只要认清方向,跟上节奏,就能避免于被市场“淘汰”,就像本月初小编在《易评:从Master肆虐人类看AI还会“淘汰”哪些人》最后所强调的观点一样――只有努力改变自己,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
不管美国企业会不会因为响应新总统的号召,而收缩对中国的投资――事实上这包含资金投资和技术投资两部分,鉴于我们的企业现在都是往海外砸钱,这就说明了我们不缺资金,因此更关心的是技术投资,如来华建厂、技术转移等――但很显然,一部分企业现在已经开始寻求“破解”之法,通过挖角(至少是中层管理人士)把经验和技术带回来。不让买,不让企业来投资,难道还能封锁人才的流动?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要下血本的。
譬如最近看到百度的动作挺大,从硅谷挖来陆奇,并委以COO(首席运营官)的重任,试图以此来帮助公司完成转型和突破。这也不是百度第一次从硅谷挖重量级人物,两年多以前,“谷歌大脑之父”、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吴恩达博士也被成功挖角,成为了百度首席科学家。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乐视挖角高通前高管、大疆挖角苹果、特斯拉高级工程师等动作,且都是发生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
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些“挖角”看成是单纯的企业行为。但如果多个企业在朝着一个方向做同样的事情,那就必须要予以重视,并认为是潜在的转变趋势了。
知道了趋势而不顺势而为之,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就好比现在虽然看到中国工人工资普遍看涨,而某年轻人不想好好读书,计划今后能一直在某康拿份还可以的工资糊口一样。殊不知,几年后流水线工人可能真要下岗,即使不是一步到位,在流水线上累积的“工作经验”十年后、二十年后还能有意义吗?年轻人还是要看长远点。
当然,被市场“汰换”的产业也未必就是不“好”的,只能说或许不再适合我们的发展需求。
我们总羡慕美国的富强,然而这样的富强背后,是把大多数没有技术门槛的岗位给淘汰了。不敢说中国一定是走相同的路,但大部分劳力密集型产业则必然要面临调整的。
相信不少网友听说了近两年中国一些小厂陆续关闭的消息。市场不景气可能是个原因,然而换个角度看看呢?或许也意味着新的机遇,不是?
(本文主观性陈述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不代表网易科技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