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谁拥有未来?不是大数据199IT互联网TMT数据 | 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
正如书名所示,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新撰写的高科技宣言提出了一个问题:谁拥有未来?但是,对于很多被拉尼尔大胆独到的见解迷住的人来说,首先要问的是另一个问题:拉尼尔是谁?他是未来学家圈子中一位知名的奇才。假如以“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是流行音乐之王”这种花哨艳俗、名头响亮的方式来打比方,那拉尼尔就是“虚拟现实之父”。如果不是身形硕大,留着脏辫,形象非常不上镜的话,拉尼尔无疑会成为一个更加家喻户晓的名字;《纽约客》在2011年的一篇人物特写中说他的胡子像是“苔藓”。
拉尼尔参与了微软研究院一些“有趣的未公开项目” —— “一个比空气轻的巨大轨道炮,用来发射飞船”,以及一个“重新定位地震”的推测战略 ,与此同时,还挤出时间来续写他的第一本书《你不是个玩意儿》(You Are Not a Gadget,2010年)。那是一部元气饱满、才华横溢,对将来进行预测的作品,而他的新书也同样精彩。在《谁拥有未来?》中,拉尼尔对“大数据”(Big Data)发起了一波较为中规中矩的抨击,然后采取不同于常人的立场,长篇大论地声讨了盘剥用户的互联网公司。自称是“人道主义软心肠”的他,在批评大型网络公司及其商业模式时,言词却刻薄得令人生畏。
Jonathan Sprague
“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对大型网络公司的批评尖锐刻薄,令人生畏
杰伦·拉尼尔的新作《谁拥有未来》批评大数据。
他就是在和你直接对话,Facebook(“Facebook发展壮大之后会做些什么?”);还有谷歌(“谷歌那些家伙依靠搜索代码就可以发财致富,不是非得创建自己的间谍机构不可”);还有其他所有诱人的“海妖服务器”(Siren Server,他这样称呼它们)——这些公司依靠累积和评估消费者数据为生,它们从消费者那里挖掘了“免费的”信息,却不承认对他们欠下了债。拉尼尔说,就算我们不是政治理论家,也可以明白用户们具有可量化的价值,而且应该从中获得报偿。
有一次在硅谷,拉尼尔一边开车一边听着广播,他以为听到的内容是某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在“鼓吹接管世界的最新方案”,结果却发现是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资本论》(Das Kapital,“如果你选对了段落,《资本论》读起来惊人地符合当前状况。”)。这是一件真事。
拉尼尔不是“左派”(他自己的话),他认为高科技盗窃问题跟政治无关。而且他太特立独行,想法跟任何人都不一致,甚至包括曾经的他自己。不管是在夸口还是在认错,拉尼尔承认说:“我是高科技盗窃活动的早期参与者,本书中批评的很多理念,在形成时,我都有份儿参与。”以及,“对于我那些推动‘开放’互联网运动的朋友们,我不得不问一句:你们本来以为会发生怎样的事?”
《谁拥有未来?》重申了拉尼尔第一本书中的一些想法:网络公司在盘剥“农民阶级”,即社交媒体用户,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如何陷入圈套,而对于保持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至关重要。“普通人‘分享’信息,给网络精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但即使是这些精英,最终也将受到盘剥。拉尼尔建议再造这个过程,并把这一建议跟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一个小小的建议》(A Modest Proposal)相提并论,不过拉尼尔对书中的夸张语气并不感到担心。 “请你明白,在我所处的这个社区的语境中,”他指的是硅谷,“我的语气实际上是在自嘲。”
拉尼尔的观点和写作风格清晰敏锐、容易理解,因此《谁拥有未来?》非常引人入胜。他呼吁的是什么呢?只不过是“大众尊严的特设构建”(The Ad Hoc Construction of Mass Dignity)。他倾向于大致勾勒出理念,远甚于具体描述它们,但是正如他指出的,“如果你要当一个绝对论者,你就肯定当不好技术专家。”书中可能没有提供多少答案( “让我解决我在这里推崇的做法所引起的所有问题,现在还为时太早”),但它阐明了我们十分迫切地需要答案。
《谁拥有未来?》中的一些主题跟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和贾里德·科恩(Jared Cohen)合著的《新数字时代》(The New Digital Age)有所重叠。后者是一部更加优美的网络分析作品,更侧重于全球性问题,但两本书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并不一致。
《新数字时代》对可以缓解卡车司机压力的无人驾驶汽车充满期待;《谁拥有未来?》则认为某些技术会导致卡车司机失业,而且这些技术可能会出现非常可怕的错误。对于机器人会提升还是降低外科医生工作的重要性,这两本书的意见也不统一。
施密特和科恩看好科技对“阿拉伯之春”的影响,拉尼尔对社交网络获得的赞誉感到厌烦。他说,就算没有它,革命也可能发生。
拉尼尔对施密特也许并无个人成见。但他说他曾听过到施密特和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讨论图书业的未来,当时他正在奋力写自己的第一本书。这促使拉尼尔抨击“海妖服务器”,说它们将如何破坏图书业,使之变得贫瘠枯竭,就像它们给音乐世界造成的损害一样(拉尼尔也是一位音乐家。具有神秘性和革新性的音乐是他的专长,这可能你也猜到了)。从更普遍的角度来说,他警告大家不要被“形式上设计得灿烂迷人的认知浪费”所迷惑——这个说法具有引用价值。
最后,《谁拥有未来?》中最尖刻的评论之一,也用在了那些自认为会拥有未来的人身上:“奇点”(假设中生物学和技术即将出现的融合)粉丝,寻求“methusalization”(即“不朽性”)的硅谷先驱,以及形形色色的技术乌托邦者。是的,拉尼尔恰好是他们中的一员。但他仍能记得,他少年时代的哪个时候,预言家们预言月球殖民地和飞翔的汽车会出现。而现在,他们脑子里想的却是基因组和数据。想起如此炫酷的过去,拉尼尔说:“我怀念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