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淘”模式渐入佳境:跨境电商年增速超30%
“双十一”不只属于阿里巴巴,也不仅仅属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让海外产品迅猛进入中国市场,“双十一”正变得更加国际化。
余温犹在的“双十一”再次刷新网络消费纪录,而今年电商消费突出特色在于:加入了国际元素,消费者可以“海淘”国外商品;与此同时,中国商品借助电商渠道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双十一”逐渐成为全球消费者的狂欢。
作为国内电商巨头的阿里巴巴,全球化是其今年第一个试点,“买遍全球、全球可买”是阿里今年“双十一”的新口号,意欲要为三五年后全面国际化做准备。
来自美国的电商巨头亚马逊也看中了“海淘”这个大蛋糕,在“双十一”前开通了海外六大站点直邮中国的服务,商品共计8000多万种。
与此同时,一号店也在“双十一”期间正式上线“1号海购”项目,通过保税进口模式将海外优质商品引入国内。
在国内市场天猫稳坐头把交椅的背景下,电商加速国际化进程,诉求之一无疑是寻找新的赢利点,重新开发新市场。 “双十一”的成交量更是印证了国内市场已被巨头垄断的格局。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全球“双十一”元年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随着诸多电子商务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跨境电子商务将成为中国参与世界贸易的新亮点,也将转变中国贸易结构和消费方式,整体经济由此向消费经济过渡到信息经济时代。
商务3.0:跨境电商年增速超30%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进口1.95万亿美元。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达到3.1万亿元,同比增长31.3%;商务部预测,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长至6.5万亿元,年增速超30%。
而在传统外贸年均增长不足10%的情况下,年增速超过30%的跨境电子商务无疑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新的增长点,有分析预测,到2018年预计中国电商在跨境电商领域交易额将达到全球的50%。
在进口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淘”市场之一。 2013年中国内地“海淘族”已达到1800万人,到2018年有望翻倍,年消费额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同时,2013年中国贸易顺差扩大12.8%达到1.61万亿元人民币,平衡中国的贸易顺差也需要进口。
在出口端,“中国制造”借助电商渠道有望进入上升通道。 一方面,中东、非洲、南美和东欧及俄罗斯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商起步晚,渗透率还很低,比如东南亚地区电商占零售总额0.2%,而中国则为8%。另一方面,全球主要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呈现增加趋势,《PayPal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报告》预测,2013年全球五大市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巴西)对中国商品的跨境网购需求将超过110亿美元,并且在未来五年内呈翻倍增长。
全球化元年:市场可进入机会大
在国内市场竞争过度激烈的情况下,电商行业到了跨出国门,影响世界的全球化元年。2014年是中外电商纷纷聚力开拓跨境电子商务部分业务的元年,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尚未出现一家独大占领海外市场的垄断格局,跨境电商领域尚在初期整合期。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在3万亿元左右,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已超过5000家,企业超过20万家。
基于国内消费者对海外商品的旺盛需求,电商正在加速布局海外进口市场。今年2月,天猫国际正式上线,京东也差不多同时低调推出海外购频道,8月,亚马逊以上海自贸区为入口,引进了全球产品线;
而另一端,中国商品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跨境电商日益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行业迎来新一轮整合期。目前丹麦到中国最大的双向购物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丹麦中国商品网近日正式上线试运行;前海网贸电子商务公司旗下的“印尼中国商品网”最近也正式上线;国内另一家知名跨境电商网站敦煌网也已经完成数亿元的融资。内地跨境电商的发展,将会打破了亚马逊、易贝等国外网站的主导。
有分析预计,三年是海外市场构建的一个时间阶段。
在三年内,中国跨境电商产业有希望成就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平台,一批具备全球化运营能力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始主导跨境贸易的新游戏规则,中国有机会成为全球电子商务时代的贸易中心。
但即使是占据国内垄断地位的阿里巴巴,也才是初步试水国外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位于洛杉矶的营销咨询机构Connexity公司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500名美国网络消费者中,约63%的消费者表示不了解阿里巴巴。
出海破局:物流+模式+第三世界
电商企业自发逐利国外市场的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将是政府重点推进的外贸新增长点。
2013年8月,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今年1月,财政部等发布《关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税收政策的通知》,对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予以明确。
而在宏观政策的扶持下,电商深耕跨境业务需要弥补物流短板、厘清盈利模式以及精准发力国际市场。
弥补物流短板。目前,国内消费者网购进口商品主要通过3种方式:第一是通过天猫国际、苏宁“全球购”等电商推行的“保税进口”或直邮进口模式,第二种是通过亚马逊、易贝等海外网站直接购买商品,第三是通过个人代购或者像京东海外购等推行的海外代购平台网购。
从目前来看,保税模式是天猫国际、菜鸟网络与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合作的一种进口物流模式。目前菜鸟网络在杭州、广州、宁波三地设了保税仓。
而也有电商自建物流,比如洋码头,但是也会面对资金和物流障碍;也有电商选择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比如和邮政合作。
上述方式各有各的考量,但国际物流作为跨境电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更多需要等待政策红利的降临。
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局长徐愈在“双十一”期间表示,中央网信办将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建设,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便利的支付、通关和物流条件,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网络市场秩序。
厘清商业模式。从进口电商的格局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模式:B2C平台模式、淘淘模式、C2C模式,自营B2C模式等4种。
从公开数据来看,除导购返利模式的融资情况似乎不容乐观,其他三种模式的融资状况尚佳。B2C平台模式电商洋码头的A轮融资额逼近千万美元,自营B2C电商模式电商中粮我买网2014年8月B轮融资1亿美元。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跨境电商“蓝海”吸引国内电商从近两年开始涉足该领域,加之海外零售商所带来的竞争压力,当前跨境电商竞争格局仍不明确,但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有力的融资与致力深耕的布局战略将是有关企业做大做强的不二法则。
发力第三世界市场。中国电商经过数年的积累,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运营基础,在进军国际上的同时,中国商品对于电子商务渗透率较低的第三世界国家,会有极大的市场空间。
数据显示,中东、非洲、南美和东欧及俄罗斯等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商起步晚,渗透率还很低。比如中东地区尽管人们收入丰厚,但网上购物人群只有6%,占总体零售额的1%,参与网络销售的企业占比15%;但其网购增速迅猛,在2011年为11亿美元,到2015年则会达到150亿美元。
另据全球银行UBS的统计,东南亚地区电商占零售总额0.2%,而中国为8%,而如果电商销售额占比上升到5%,则将意味着218亿美元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