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PC整合IBM是成功的,但联想手机整合摩托则不一定
对联想的手机业务来说,这似乎是最好的时代。在去年正式接管了摩托罗拉移动手机业务之后,联想扩充了高端品牌产业链,弥补了海外市场的短板,还获得不少摩托的专利,手机出货量也突破了8500万台,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7.8%,成为仅次于三星电子和苹果的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在国内则是第一。
但正如诺基亚带给我们的启示,光鲜的数字并不代表一切,甚至会成为掩盖痼疾的外衣,对互联网转型慢半拍的联想而言,这说不定还是最坏的时代。
即将到来的4月,联想旗下互联网业务子公司神奇工场将于正式从联想剥离,除智能手机以及智能家居等业务之外,联想旗下的安卓应用市场乐商店也将一起并入神奇工场,这一度被外界解读为联想移动互联网转型的关键一步。实际上,联想早在2013年底就成立了数字营销部,酝酿移动互联网的转型。而从酝酿到正式运营,已相隔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联想的转型状态,从这个速度上可见一斑,非常不敏感。
从“顶层设计”上来说,联想互联网转型的慢半拍,与其领导层有关。从股权架构上看,柳传志也许是国内商人中最具有胸怀的人。2009年亲自出山,干掉了时任CEO阿梅里奥,助杨元庆渡过难关。柳传志自己的股份非常少,但却允许杨元庆有非常多的联想集团的股份,意思非常清晰,就是将杨元庆真正当做接班人来对待,消除杨元庆作为“职业经理的内部人道德风险”,让杨元庆完全成为主人翁。柳传志对刘军也青眼有加,非常提携,寄予厚望,甚至在联想内部被认为是“杨元庆第二”。
但是在手机业务的理解上面,杨元庆和刘军并没有展现出才智。在去年8月的亚布力论坛上,联想CEO杨元庆阐释对互联网模式的理解,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杨元庆和联想主管移动业务的刘军,在去年11月才开通微博。高层的态度也决定了联想手机业务组织构架重组的不顺畅,及其在渠道、品牌营销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PC更侧重硬件,软件相对统一,用户可自己组装,因此其产销更偏向规模经济,能够通过复制生产和渠道的模式,以此扩大规模从而压缩成本。在这种模式下,联想曾依靠柳传志所推崇的“拧毛巾”式经营,通过管理优化和执行力提高效率,渠道上与政府搞好关系,再加上PC市场的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戴尔、惠普等寻求转型减少PC业务投入,造就了联想在PC市场的成功。而联想对手机业务的经营也是这一思路,依靠对于供应链的把控、采购策略和产品性价比,收购摩托罗拉品牌除了拓展国外市场和扩大专利池,很大程度上也是整合手机供应链的需要。然而,除了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态势不同于PC市场外,智能手机的产销模式也与PC不同,除了硬件,更注重对操作系统的优化和软件的开发,而且在销售上则更加依赖互联网渠道。
从这个角度看,联想的手机业务问题重重。硬件上,联想尚未有真正互联网定位的“爆款”产品,手机品牌定位不明也一直为业界诟病,这也是“神奇工场”上线以打造联想互联网手机品牌的原因之一。软件开发则一直是联想的短板。而随着三大运营商被国资委要求大幅减少终端补贴,联想的渠道之踵也愈发凸显。据IDC预测,2015年国内运营商渠道的出货量占比将由60%下滑到31%。联想因此也在去年开始重视公开渠道的建设,并上线了联想手机商城,但是效果一般。不用提以电商模式起家的小米,即使是在渠道依赖上与其更类似的华为终端,也在去年交出了公开渠道(包括电商)占比41%的成绩单,相形之下,数据显示,联想手机销量70%依靠运营商渠道。而这条道路被华为认为是“不归路”,华为在上面吃过太多的苦头,华为余承东就说,华为手机之所以那么差,就是太喜欢冲量了,太倚重运营商渠道了。
曾经,联想手机的成功,是依靠国内智能机市场的红利,并利用自身成本控制优势,抓住了低价千元机市场的突破口,以及强大的运营商渠道资源,却与营销与技术的创新无关。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国内智能机市场日趋饱和,市场红利渐消,运营商补贴不再,营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优势更加凸显,小米的成功和华为终端的崛起,正印证了这一点。收购摩托罗拉之后,联想若能融合后者的技术基因,整合其供应链资源,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同时积极适应互联网的玩法,或许还有机会。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太多案例一样,“保留优势”和“适应新玩法”之间或许本有难以调和的龃龉,“神奇工场”若要续写神奇,联想在思维转变上需要更多“联想”。
联想整合IBM的电脑,现在看,算是比较成功,因为PC向手机转换的大潮中,很多狠角色都不做PC,PC尽管是红海,但是红色正在变浅,联想则享受了“PC向大厂商集中”的红利,而手机市场是各类狠角色都汇聚的市场,苹果三星华为小米魅族vivo……。联想无论从口碑还是质量上,都不占优势,即使搬出“摩托罗拉”的怀旧牌,走高端路线,也很难超过HTC的命运。
联想PC整合IBM是成功的,玩PC是成功的,但联想手机整合摩托则不一定,手机太难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