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慈欣:审查制度不是中国科幻电影落后的根本原因

21商评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关于《三体》

《21CBR》: 《三体》英文版11月登陆美国,您对美国读者反映的预期是?

刘慈欣: 中国的科幻文学与美国相比,无论在文学本身上,还是在市场上,都不是很成熟。美国是世界各方文学的中心,对翻译的作品不太感兴趣,这个在所有文学领域都一样,而在科幻小说中尤其突出。非英语的科幻小说在美国很难取得成功。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出版的中国科幻文学除了寥寥无几的短篇外,没有出过长篇小说。所以,《三体》英文版只能说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至于能产生什么影响,我不抱有什么奢望,也不太可能。

《21CBR》: 关于《三体》改编电影的消息很多,您可以讲一下《三体》电影的版权或者改编电影的整个过程吗?

刘慈欣: 首先,这些消息大部分都不是真实的。《三体》作为一个电影的运作,特别是高成本的运作团队,按照惯例是封闭运作的,太多的消息流传到外面会产生副作用。

其次,这么多年来,读者也好、其他方面的人士也好,一直很关注《三体》电影的改编,毫不夸张的说,《三体》可能是近年来是最受关注的电影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有很多猜测,但是我能说的是,电影制作团队的消息还是比较封闭的。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参与《三体》电影的运作,我甚至没有面对面的见过他们团队中的任何一个人。我只联系过他们团队中的一个人,只是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可能知道更多的消息。

《21CBR》: 这个人是导演还是编剧?您有没有参与电影的编剧?

刘慈欣: 都不是,只是负责这方面事务的人。我没有和他们的导演和编剧有过任何的接触。我完全没有参与过《三体》电影的改编,到现在连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见过都没有见过,更不太可能参与了。

《21CBR》: 您作为原创作者,选择把改编权给谁,背后的想法是什么?

刘慈欣: 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我没有选择。这很简单,现在的科幻题材并不是像你想的那样,导演、制片人排队到我门口问我要改编权,不是这样,没有多少选择。别人要的话你就给,你如果不给放在这儿,很可能再也不会有人要了。

所以,不存在我选择谁或者怎么样,不存在这个问题。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如果有人要,条件还挺满意,你就只能给这个人,如果不给,可能永远也转让不出去。

《21CBR》: 但在我们看来,以《三体》或者您在中国科幻界当中的地位,应该是非常受追捧的剧本才对?

刘慈欣: 《三体》现在确实受追捧,不光是受国内的人追捧,国外的电影公司对它也有兴趣。但你要知道,2009年我转让《三体》时并不是这种情况,当初科幻文学是很边缘、很小众的东西,我不可能预见现在这种情况。而现在即便是《三体》拥有这样的优势,我的其他作品还是一样,转让时仍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

《21CBR》: 除了《三体》、《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您出售改编权的作品还有其他吗?

刘慈欣: 我所有的作品大概有30多部,总共大概400多万字。《三体》占了很多的字数,如果除开《三体》,我没有具体算,大概1/5都不到。大部分小说无人问津,没有人感兴趣。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出售改编权,我没有多少选择。

不过还有在谈的,像一些短篇、中篇,长篇也有,制片方要求尽量不要透露改编权的情况。其实售出改编权并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真正注意的应该是那些投入拍摄运作的,或者真正开拍的。一部电影不到开拍的时候,各方面变数都很大。

《21CBR》: 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做编剧?

刘慈欣: 既然没有多少选择,那就不要考虑这些事情。我自己不可能当制片人、当导演,像郭敬明、韩寒,我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也不会考虑电影怎么改编。与其有这个时间考虑这些事情,还不如多想想我新的作品。

《21CBR》: 之前有人分析说不太看好《三体》拍成电影的市场回报,主要问题是投入和票房回收的风险,您怎么看?

刘慈欣: 美国的科幻片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出现,一直发展到现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包括制片、创作、导演都是很有经验的。而中国大制作的科幻片还是零,在这种情况下,指望我们拍的第一部科幻大片又叫座又经典,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不太现实。我觉得对国产高成本科幻片应该抱有宽容的态度,毕竟是起步,不可能第一步走出去就产生经典。

关于科幻文学与科幻电影

《21CBR》: 您说美国读者对翻译的科幻小说不太感兴趣,是因为语言还是文化的原因?

刘慈欣: 中国人对翻译过来的武侠小说会感兴趣吗?一样的道理。我们对外国人写的武侠小说有天生的侵略感,“你还能写武侠”,就是这种感觉。美国人也是这种感觉,他们对非英语系的科幻小说同样抱着这种感觉。

《21CBR》: 武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武侠之于中国,能等同于科幻小说之于美国吗?

刘慈欣 :对,科幻小说是美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品种,是美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虽然不是从美国起源,是从英国、欧洲起源的,但是后来是在美国变成一种具有自觉性的文学题材,并取得繁荣发扬光大。现在别的国家的科幻文化都是从美国输入的。

《21CBR》: 现在中国科幻文学创作跟美国的差距在哪里?

刘慈欣: 科幻是一种类型文学,从文学本身来评价中国和美国科幻的差距,还是比较困难,从通用的标准来看,和每个国家的读者取向有一定的关系,很可能更多的差别在于两国的文化和欣赏取向。但另一方面,类型文学的进步与否,很重要的指标在于市场,也就是读者受众群体的大小。在这一点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相比差别太大,可以量化。

《21CBR》: 具体的数字是多少?

刘慈欣: 美国每年可能要出上千本科幻小说,中国连100本都不到;美国有上千个科幻作家,甚至更多,中国目前经常写作的科幻作家大概就二三十个。读者数量没有精确的统计,但是差别很大,从作家和图书出版量的差别就可以推测出读者数量的差别。

《21CBR》: 您觉得从科幻文学到科幻电影的距离有多远?

刘慈欣: 可以说很远,一部科幻小说变成科幻电影要经过很多的过程。拿美国来说,很多科幻名著,都是几十年以后才拍成电影。像亚瑟•克拉克的《与拉玛相会》、阿西莫夫的《基地》,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筹拍电影,到现在还没实现。国内也是这样,中间要经过制片方的筛选、融资、审查、编剧的磨合等等,突破种种障碍才能变成电影。

《21CBR》: 有没有电影跟原著结合得特别好的案例?

刘慈欣: 这个很少见。目前来说,电影和原著结合得最好的是菲利普•迪克的作品。《少数派报告》还不算,更早更经典的是《银翼杀手》,甚至电影一点也不次于原作。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是被奉为世界几大经典电影的《2001太空漫游》。《2001太空漫游》从亚瑟•克拉克的经典短篇小说改编,但是电影改动特别大,在故事上几乎和原来的小说没有什么关系。最近也有一些改编得比较好的电影,《安德的游戏》很忠实于原著,但是票房上不是太成功。

所以,一部小说要改编成电影,还是很困难的。现在从经验来看,一般改编比较成功都是短篇,甚至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品更容易在电影改编上成功,这个在科幻片之外也有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张艺谋很多成功的电影都是之前人们不太注意的短篇改编的。短篇相对长篇来说,编导发挥得余地更大。

关于中式科幻电影

《21CBR》: 虽然中国的科幻读者市场与美国差别很大,但有些科幻电影大片在中国的票房比美国还好,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刘慈欣 :只能说中国的观众不成熟,北美票房已经对好莱坞炫目的特技、很烂的故事厌倦了,我们还在吃这些垃圾,只能是这么一个差别。这种现象不光是中国,其他的国家也有。现在好莱坞拿那些东西已经糊弄不住本国的观众了,却还能糊弄住中国的观众。当然,中国观众也会在不长时间里对这些东西厌倦的。

《21CBR》: 中国缺乏科幻片,您觉得根本原因在于哪?

刘慈欣: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没有经验,其次包括社会、文化、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和科幻文学也是紧密相连的,科幻文学不发达,科幻电影也是这样。其实就全世界来说,科幻电影就美国发达,包括欧洲、日本那些发达国家,虽然比我们强,但是也不理想。

《21CBR》: 美国人可能不太接受中国人写的科幻文学,中式科幻电影的市场会不会有这种问题?

刘慈欣: 不一定,就看电影拍得怎么样了。好莱坞会对非英语系的好电影也是很敏感的。比如韩国的《触不到的恋人》,就是一部科幻片,被好莱坞看上翻拍了。再说现在美国电影界对于中国市场也相当敏感,如果中国真的能拍成一部在国内取得成功的科幻片,好莱坞肯定会看上,要么引进,要么翻拍。而且科幻片比起别的电影更容易得到不同文化的认可,科幻片所关心的问题,相对来说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21CBR》: 您觉得电影审查是阻碍科幻电影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原因吗?

刘慈欣: 首先要承认,目前电影审查制度,对包括科幻电影在内的其他电影艺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和影响。但是我认为这根本不是中国科幻电影落后的根本原因,甚至也不是中国电影落后的根本原因。

把电影发展得不好都归到审查上不过是一个借口而已,前苏联审查跟我们一样严,他们出了多少经典的电影,甚至有经典的科幻片。审查本身是有一定影响的,但不是根本原因。就像我们的足球一样,以前说足球落后,要俱乐部化、市场化,后来俱乐部、市场化了还是不行。电影也一样,中国的科幻电影就是把审查权放开,愿意拍什么拍什么,仍然不会有大的改变。

不过,审查方面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照顾科幻电影的特点,把审查制度放开一点。

《21CBR》: 国内某电影公司表示将与好莱坞等外资合拍您的作品《超级星纪元》,消息一出粉丝们都很担忧,因为该公司曾拍过一些公认的烂片,您会不会担忧拍出来的效果?

刘慈欣: 有两方面的要说。第一,《三体》转让改编权的时候没有什么影响力,即便到现在也并没有世界上的大导演、国内的大导演找我要改编权,没有那种待遇。

第二,人们最误解的一点是什么?人们把拍好的经典科幻电影的希望寄托在现在的主流导演身上,但是要知道,即便在美国科幻片真正崛起的时候(上个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创造美国科幻片黄金时代的根本不是他们的主流导演,恰恰是一些很边缘,对于科幻怀有深刻理解的人,像乔治•卢卡斯或者其他导演,都是这样的人,当时根本不是主流导演。他们现在变成主流,是因为他们创造了科幻片的黄金时代。

如果中国科幻片的黄金时代真的能到来的话,肯定不是由现在的主流大导演创造的,创造它的那些导演还没有走出来,还没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做。但是我相信真正的中国科幻片黄金时代会由这些人创造,只是现在还没有看到,现在只是在拍微电影。

所以,现在不能指望一个多么主流的大导演拍一部成功的科幻大片。现在中国的主流导演和当时美国的主流导演一样,主要拍的不是科幻片。

《21CBR》: 您觉得拍科幻电影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刘慈欣: 最基础的素养,就是有一颗科幻的情怀,这是关键,也是现在主流导演最缺的东西。他们可能不缺钱,甚至也不缺技术,技术买得来,也不缺电影的拍摄技巧,他们缺的就是科幻的情怀。对科幻有感情、对科幻有情怀、对科幻世界向往的那批中国导演,就像美国80年代涌现的导演,我们还要等,但是这种人已经在出现,而且很多,我相信时代肯定会给他们机会。(本刊记者陈识对本文亦有贡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