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全球艺术总监:下位宝马艺术车创作者,或是中国人,或是女性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采访|唐学鹏 邱月烨 谢金萍
 
采访对象|Thomas Girst(宝马文化事业全球总监)
 

托马斯•哲斯特(Thomas Girst),1971年7月4日出生,汉堡大学博士,学术方向是艺术史、美国研究和当代德国文学。1993-1994年时是Hamburg Warburg House做文献检索的实习生;1995-2003年他居住在纽约;从1998年开始在Achim Moeller Fine Art做助理研究员;2000年,他在哈佛大学Stephen Jay Gould的项目组下做艺术研究;从2003年开始,他任职于宝马集团。2008-2009年,他被提名为“年度文化总监”。

他的著作包括但不限于:《余震:战后和当代的美国艺术》;《马丁.埃德尔》以及《杜尚辞典》等等。

Q:艺术车最早的时候,是一种街头行为,比如1960年代用涂鸦的方式来涂校车,很多最早做艺术车的人也没受过艺术训练,宝马的艺术车是让那些训练有素的艺术家做的,您觉得这其中有什么样的变化(从自发的行为到自觉的行为:))?

Thomas:艺术车是没有版权的,所以我们也无法说那是不是艺术车。汽车诞生后,艺术家被科技和速度吸引了,这是一种未来的想象。1913年,人们谈论对汽车速度的热爱,对汽车尾气不以为意,汽车是20世纪文化的缪斯。宝马艺术车接入这个伟大的轨迹,宝马艺术车的艺术家对汽车都很着迷。

但作为一家汽车商,宝马艺术车的艺术家有Andy Warhol、Roy Lichtenstein、Rauschenberg、Jeff Koons。没有别的公司能像我们这样,拥有这么多重量级的艺术家。

所以,一谈到艺术车,人们只会想到我们、想到宝马,这是其他公司无法效仿的,因为他们没有历史。今年是宝马艺术的40周年了,我不认为其他公司效仿艺术车的做法是有意义的。


#4 BMW M1,1979, by Andy Warhol
#3 MW 320i,1977,by Roy Lichtenstein
#6 BMW 635 CSi,1986,byRobert Rauschenberg
#17 BMW M3GT2,2010,Jeff Koons

Q:宝马选择艺术家的机制是怎么样的?

Thomas:最初,Herve Poulain很了解艺术,所以他找到艺术家Alexander Calder(画了第一辆宝马艺术车,车型是BMW 3.0 CSL,Poulain还驾着这车参加1975的勒芒拉力赛),之后宝马又选择了Frank Stella、Roy Lichtenstein和Andy Warhol。


#1 BMW 3.0 CSL,1975,by Alexander Calder
#2 BMW 3.0 CSL,1976,by Frank Stella

宝马艺术车既包括最了不起的当代艺术家,也有很民族化的艺术家,比如来自南非的女性艺术家Esther

Mahlangu,她成功地将恩德贝勒民族(Ndebele)的部落传统转化到汽车上。我们还有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Michael Jagamara Nelson,也创作了艺术车。这些车原本是赛车,却成为了作品。


#12 BMW 525i,1991,by Esther Mahlangu
 
今天你们在展览上看到Jenny Holzer的艺术车,是1999年勒芒赛车。

挑选艺术家,是由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的馆长们组成评委团来挑选的。我们是汽车制造商,我们懂汽车,而他们懂艺术。评委们有来自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国际知名艺术画廊的,他们协助我们挑出合适的艺术家,来完成艺术车系列。

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的#15 BMW V12 LMR,1999,byJenny Holzer

Q:40周年的宝马艺术车,会考虑中国艺术家吗?(记者按:2013年《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对Thomas Girst专访中,Thomas Girst曾表示,他希望中国艺术家设计第18辆宝马艺术车,链接见文末)

Thomas:我只能说,目前我们有15名男性艺术家,2名女性艺术家,这种比例并不平衡;如果从国籍来看,我们有1名日本艺术家;如果你从地域来看,他是唯一的一名亚洲艺术家。你问我们会不会考虑中国艺术家?当然会。但是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而是来自国际知名艺术馆、博物馆的评委决定的。

但今年11月,我们做出通告,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宝马艺术车由谁来设计了。

#9 BMW 535i,1990,by Matazo Kayama

Q:艺术家是馆长们决定,那么车型呢?杰夫·昆斯是BMW M3 GT2,罗宾·罗德是BMW Z4,现在在Art Basel展示的珍妮•霍尔泽的艺术车是BMW V12 LMR,下一款艺术车的车型谁决定?

Thomas:是我们(笑)。

你看最近我们发布的新车,7款新系列即将出来,i8是一款了不起的电动车。但是艺术车呢,我们还是想延续传统,用赛车。我们挑选车,艺术评委们挑选艺术家。我想我们会做出最佳组合搭配的。

 
#6 BMW 635 CSi,1986,by Robert Rauschenberg

Q:我看到一些艺术车很有趣,它们还能开吗?

Thomas:不,很多车不能开,有些车已经没有引擎了。也有因为展览,所以需要减少车内的一些设备。

Andy Warhol的车是1979年的M1。2009年,即30年后,公司决定让这辆车重新回到赛场上。一开始我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你知道,这是艺术品,属于艺术馆的,不再属于赛场。但是,车真的被再度启动了,Frank Stella开了这辆车。

我觉得太危险了。但又有人说Andy Warhol的艺术车可以装上新引擎,于是在2009年时它再上赛场。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所以新的艺术车呢,必须首先是一辆赛车,就像Koons的车一样,赛车和艺术馆之间依然有着关联。

 
#10 BMW 730i,1990,by Cesar Manrique
Q:艺术车会出售吗?

Thomas:这不是我能决定的。但如果你了解Andy Warhol的拍卖情况,你就知道他的作品价值成百上千万美元。我只是估计,艺术车也是很值钱的。

当Jeff Koons的艺术车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首秀时,有名年轻女性问他是否可以帮她画她的车。Jeff的回答是,艺术车是为自己的车创作。他不出售他的服务。你看Andy Warhol,他在30分钟内就把艺术车画好了。所以艺术车的核心观念是,不是鼓励你去买Andy Warhol的艺术车,而在于鼓励你创造你自己的艺术车。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艺术车已经有40年历史了。在汽车发明之前是马车,今天我们看待马车,它是历史,不再是交通工具。所以呢,有一天我们也会改变对艺术车的看法。因为到了未来,汽车也许是会飞行的,也许是八轮的,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也没有人知道会怎么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艺术车。40年前有了第一辆艺术车,而且还是非常厉害的赛车。试想一下,如果你在校期间的艺术作品,我们能看到的是仅仅只是艺术作品,而学校这一块的信息是空白的。但在艺术车上,它的载体就是汽车本身,它不是空白的。它不仅是艺术,它也是汽车的历史。

 
#13 BMW Renntourenwagen,1992,by Sandro Chia

Q:如果Andy Warhol的车出了一点意外,需要维修,你们会怎么办?

Thomas:(笑)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意外”了。这些艺术车的前身是赛车,此前已经多少受过损伤。如果艺术车有刮损,我们会修复好被刮损的地方。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拿Rauschenberg创作的艺术车来说,他所用的艺术材料经过数年后颜色转变了。而Rauschenberg几年前去世了,我们则联系其他人,希望修复这辆车。

那么样怎么修复这辆车,达到Rauschenberg的原绘画?我们选择了最接近的颜色去修补。

Q:你觉得艺术车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是?

Thomas:Jeff Koons的车,他的赛车码是79。我们都知道Jeff Koons对Andy Warhol非常喜爱。所以Jeff Koons很开心拿到79号车,1979年正好是Andy Warhol创作艺术车的时间。

再来看看Lichtenstein的艺术车,上面有经典的斑点狗,还有关于山、蓝色的花,甚至马路也被他画在车上了,左右两边分别是冉冉升起的太阳以及下山的太阳,这暗示着勒芒24小时耐力赛。

再看看Hockey的艺术车,和Lichtenstein的创作恰好是相反的。在他的艺术车上呈现的都是汽车内部的东西,而Lichtenstein的却是汽车外面的风景。Hockey的艺术车也是24小时耐力赛车。今天我们谈及Lichtenstein的艺术风格时,或者谈及今天展出来的Jenny Holzer艺术车,它们都是很吸引人的汽车。

#14 BMW 850 CSi,1995,by David Hockey
 
Jenny Holzer在宝马车上写着,“欲望保护我”(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以及,“既然性已经无效了接下来要什么冲动才能解救我们?(WHAT URGE WILL SAVE US NOW THAT SEX WON’T)”。不知道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呢?她的创作很赞,现在这车就在Art Basel展馆外面展示。

Jenny把这句话印刷在车上是一种讽刺,毕竟汽车在当代社会是商品消费的一种。而这段话却从艺术层面个上做了很好的诠释。

有一点需要说明,艺术家是完全自由创作艺术车的,但前提是不能破坏车。毕竟它们还是一辆赛车,在工程设计上,在线路板上,它们都是专业设计的,你不能随便改变它或者增加重量,所有的设计都是专业的。艺术家可以自由创作,但不能破坏车。

Q:艺术家Olafur Eliasson对车的改造是比较强烈的。

Thomas:Olafur Eliasson的冰车车型是一辆H2R,艺术家删除H2R受体原型的外壳,除了引擎,没有任何BMW的LOGO,就像剥掉了我们的“心脏”一样,但我们并不需要干涉艺术家,我们对此也感兴趣,我们给予艺术家完全的自由去创作。

我们自然允许这样的创作,不是允许与不允许的说法,而是信任艺术家的创作。结果呢,他创作了一辆了不起的艺术车。你可以感受到他所改造后的艺术车的美妙之处。虽然一开始剥下了汽车的原型,但最后所创作的却是令人满意的。外界也对宝马的开放度有所赞赏。

 
#16 BMW H2R,2007,by Olafur Eliasson

Q:宝马未来会大力推电动车,我们想象一下,有一天艺术车是电动车,会选择哪一款?

Thomas:你的猜测很好,但前提是,这个电动车应该先成为赛车。

Q:这次我们看到Jenny Holzer的艺术车在Art Basel的展馆外面展示,你们跟Art Basel还有什么其他合作?

Thomas:我们还有一个项目叫BMW艺术之旅(BMW Art Journey)。Richard Armstrong(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总监)是这个项目的评委之一,还有徐文�(Claire Hsu)——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总监,以及姚嘉善(Pauline J.Yao)——香港M+视觉艺术博物馆策展人。他们都是评委团的,之后他们会选出一名艺术家获得BMW的艺术之旅奖项。

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中有一个展区叫探新展区,许多年轻艺术家都在那展出作品。所以评委们会从中挑选一名年轻艺术家获得我们的奖励。他们先挑选入围的3名艺术家,再选出获胜者,将探索权交给他。

BMW艺术之旅的想法,就是让艺术家去探索、去开发。我们将它定义为移动工作室。众所周知,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任何一个人,都曾梦想去某地旅行。当然,这不是一个有薪假期,它更像一个奖学基金鼓励去你去旅行。这对你的工作很重要。

 
15日,BMW艺术之旅宣布了三名入选的艺术家,分别是香港艺术家香港艺术家杨嘉辉(右五),纽约艺术家Mika Tajima(右四),杨沛铿(右三),最右边的则为Thomas Girst
 
Q:艺术之旅的艺术家怎么理解和BMW这种商业品牌之间的关系?

Thomas:如果艺术家去旅行,他们不须要开BMW,他们可以选择走路。但如果要开车,当然就是要开BMW了。但是旅行的形式有很多,他们可以选择乘气球飞行,我们并没有生产热气球,至少现在还没有生产。旅行的意义交给了艺术家本人。

Q:艺术家旅行完回来,宝马还要跟他做点什么?

Thomas:这是个好问题。我们提供的艺术创作机会,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所以艺术家旅行回来后,他们的作品创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因为,他可以在旅行中创作完艺术作品,也可能是在5年后。我们没有任何限定。

当然,我们也希望艺术家可以谈谈TA的旅行,如果TA是一名摄影师或者影像录影师,TA的旅行就会被纪录下来。

但问题是,旅行本身就是艺术,或者是稍后会有所创作的艺术。这些都是没有限制的。如果有作品,我们自然希望能展览出来,我们会帮助艺术家,也会协助他们展览。

 
 

Q:宝马集团内部自己对艺术车的定位是什么?

Thomas:宝马是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欢我们的车,这是我们在汽车方面的成就。当你在社会上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人们就会关注你本身工作以外的事情,也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我们是成功的商业公司,自然也要回馈给社会,为社会做点什么,或者为文化做点贡献。但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有根有据地去做。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艺术车。当然,这还是基于品牌上的一种项目。对外界来说,人们知道一家全球性的成功商业公司同时也关心社会,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在中国,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我们在这里发展也很成功。于是我们就会想,除了商务来往,我们还能做什么。十几年来,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做了很多商业以外的事情。

BMW是一家很成功的汽车公司,传统以来的责任意识也让我们在艺术上有所作为。和艺术“合作”是一件长久的事情,而不只是在于一时。而且“合作”并不局限在艺术的创作,而是开创一个平台,这样不仅可以进行艺术创作、还可以进行其他艺术方面的事情,比如艺术实验室等。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和古根海姆合作开创的古根海姆实验室,还有泰勒博物馆的合作。众所周知,泰勒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多人去拜访的当代艺术馆之一,它拥有600万游客。

Q:记得上一次采访,你说你不仅负责艺术车,同时也负责BMW——古根海姆实验室的项目,现在有什么新东西?

Thomas:我们仍然在和古根海姆合作。BMW古根海姆实验室是一个移动的实验平台,探讨未来生活方式,比如超级城市(megacity)。还会探讨关于工程、建筑设计以及环境保护的各种想法,讨论今天以及未来城市如何发展,怎么的发展才适合我们生活。这是个了不起的项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