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天天:深耕互联网医疗15年,丁香园还会继续慢下去

21商评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浅蓝色衬衣搭配深色西裤,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眼前这个身材魁梧,略带东北口音的人就是李天天——医疗健康网站“丁香园”的创始人。

这是9月中旬,《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第一次在丁香园的杭州总部见到李天天,那时候,丁香园刚刚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

1975年出生的李天天,说话时思路严谨,不动声色。你甚至不太容易将之与“互联网创业者”惯有的形象完全对上号。在整个采访中,李天天多次强调,“我是一名医生”。

与那些唯快不破的互联网公司相比,李天天和他的丁香园的确不太一样。丁香园是出了名的“慢公司”,今年已经走过15个年头。虽然已完成三轮融资,李天天似乎对迅速做多用户数和做大规模不太感冒,而且他认为,丁香园还会继续慢下去。

实际上,此时互联网医疗的创业和投资已经波涛汹涌。


丁香园创始人、执行董事李天天

“我感觉大家高估这个行业的速度了,它还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会很快被互联网大潮颠覆,大家对这个行业过于乐观了。”李天天认为,无论是医疗服务,还是医疗周边的服务,都还处于比较缓慢的进化过程中。

对于C轮融资后的发展,李天天不给自己设定时间表,“这个行业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坚守才能做好”。

医者仁心

今年国庆节之后,李天天带着丁香园的管理层到福州开会,与杨泽方碰面是议程之一。

杨泽方是丁香园论坛的骨灰级用户。2001年,他就开始使用丁香园检索文献;2002年,丁香园转型为专业论坛后,他一直是论坛的活跃分子;2008年,他升任丁香园论坛管委会委员,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坐就是6年。

杨泽方曾是福州一家公立医院的儿科医生。2013年10月,拥有15年儿科从医经验的他丢掉铁饭碗,创立自己的连锁儿童诊所——丁香云。与传统儿科门诊不同,丁香云采取预约和诊金收费模式。杨泽方认为,这是“追寻自己梦想的开始”。

用杨泽方的话说,自己出来创业,丁香园就是他的孵化器,提供了各种服务。杨泽方透露,帮助创业医生孵化连锁诊所,已经被丁香园纳入公司发展计划中。

“我们对中国医疗的现状是非常失望的,丁香园是承载希望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他们的能量一旦有组织地释放出来,是非常巨大的。”杨泽方认为,医生是丁香园最核心的价值,也是腾讯最看重的东西。

杨泽方就是一个典型。从2000年成立至今,丁香园已经积累了400余万注册会员,其中,执业医生达200万,在中国269万的医生总量中占比77%。

在李天天看来,丁香园最大的价值,不是医生数量,而是医生的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是15年来用无数办法和心血死磕出来的”。

过去十多年,丁香园的产品从文献检索扩展到专业论坛、求职信息、耗材订购、药品查询等多个领域;2012年,它又涉足移动互联业务,陆续推出“用药助手”、“医学时间”、“丁香医生”等App产品。 今天,一名医生几乎可以借助丁香园的产品满足开药和开刀之外的一切需求。

围绕同一批人群,深度挖掘和满足其需求,这样的发展思路与李天天及其核心团队成员的医疗背景密切相关。

2000年,李天天还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那时候,他发现自己和其他医科学生一样,做课题、写论文都要到图书馆查阅很多文献。有时候,即便翻查得两手黑黑,也未必能找到想要的东西,而即便能找到,还要再拿去复印,极其麻烦。于是,他就尝试着建立一个专门讨论文献检索的网站,和大家一起探讨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巧。

两年后,李天天和参与丁香园的网友都发现,除了文献检索,国内医生同行间的交流也很重要,于是他决定将丁香园从一个检索论坛,变成专业讨论的论坛。

目前,丁香园论坛的总帖数已达28185386,约有50%的注册会员每周至少登陆丁香园一次。杨泽方认为,中国医生在现实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丁香园论坛,则可以不受年龄、职称的限制,客观、真实、平等地讨论专业问题,这不仅能推动一个医生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可以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作为创始人,李天天还要考虑论坛的生存问题。2006年,他开始尝试商业化,先后推出了分站“丁香人才网”和耗材采购平台“丁香通”;2010年,丁香园开始向药企提供营销解决方案。

为了保持论坛的客观、专业、纯学术讨论的氛围,2005年,李天天注册了“杭州联科美讯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商业运营,与论坛分开。同时,李天天和他的几个合伙人还辞去了丁香园论坛管理员的职务,由论坛400多名版主评选出七人组成管理委员会,全权负责论坛的管理,对论坛的学术、制度、建设、考核等内容负责。

但论坛是丁香园流量最大的地方,如何在商业化和论坛的客观、专业之间取得平衡,杨泽方说,相关的讨论甚至争论,从来没停过。尤其是在早期,版主与公司员工的摩擦和冲突经常发生,需要管委会在中间做很多协调工作。

“但天天同学没有因为这种事情,跟管委会打过招呼。”杨泽方告诉《21CBR》。目前来看,版主和管委会(对于内容与商业的平衡)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不过,对于公司内部非医学背景的员工,尤其是销售人员来说,追求商业回报最大化也无可厚非。但李天天认为,“不能因为一个广告单子损害了医生对我们的信任,这得不偿失。如果谁觉得这里不能实现对销售的追求,可以离开。”

同走夜路

运营困难的时候,杨泽方曾经试探性地问过李天天,“缺钱吗?”李天天总是回答说,“挣钱了”。

“既然挣钱了,我们就不管他了,只要我们觉得不合适的商业信息,就直接卡掉。”杨泽方说。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丁香园的日子并不太好过,有时候甚至捉襟见肘。丁香人才网的年营收也不过几百万元,丁香通的收入规模也不大,有几年时间,丁香园一直靠这两个业务维持运转。直到2010年,它开始向药企提供营销方案,才真正实现收入规模化。

2008年,丁香园的资金链几乎断掉。为了兑现承诺,李天天抵押了家里的房子,到银行贷款100万元,给员工发了12.5个月的工资。

李天天也曾经四处找VC融资,但那个时候,资本对互联网医疗并不热心,甚至听不懂李天天在讲什么。他印象最深是,有一次和某VC吃饭,李天天向对方介绍丁香园的商业模式,对方只点评说,“这个菜不错,那个菜也挺好吃”。“我知道他在听,但他并没有跟我对话的兴趣。”李天天回忆。

“没事,至少(我)混了一顿饭吃,也不亏。”李天天笑着说,他对待压力的方式,就是吃点好的,睡一觉,再不行就看点灾难片,顿时就觉得自己好幸运,因为至少自己还活着。

直到2010年,丁香园才完成首轮200万美元的融资。支撑李天天坚持下来的,是创业的初衷——给医生提供最好的服务平台,“只要一直深耕这个垂直领域,我们都相信自己的想法可以实现,从未怀疑过。”

但在中国从事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的确考验耐心。也许是丁香园核心团队相似的背景使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价值判断更趋同,而且彼此互信。除了李天天,丁香园的创始团队都是医学或药学专业背景,CEO张进就曾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也是丁香园论坛的深度用户;副总经理周树忠曾在一家医药研发公司做研发;2010年加盟丁香园的CTO冯大辉在大学的专业也是生物学。

成立至今,丁香园的核心团队没有一人离开。“大家在困难时刻都不撤,都签字,尽管签字的时候手也抖。”李天天觉得,就像晚上走夜路,团队成员相互鼓励、取暖,不知不觉就能走很远,一个人走的话,就很难。

慢公司

C轮融资后,李天天在写给员工的邮件里强调,之所以在持续规模化盈利的情况下继续融资,并不是要做烧钱的“大公司”,而是要长期有耐心地在医疗健康领域做好更多有价值的“小事情”。

帮助医生实现价值,帮助企业合规、高效地营销,帮助患者得到可靠稳定的健康信息和服务,都在李天天所指的“有价值的事情”之列。

面向C端(患者)的服务,是过去15年丁香园从未涉足过的新领域。实际上,在当下中国,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现有的医疗体制下,医生尤其是好的医生,并不缺患者,更没有积极性与患者互动。

在这个领域,什么才是好的模式?对此,“杏仁医生”创始人Martin曾在公开沙龙上表达困惑,目前还没有好的答案,大家都在探索。

靠轻问诊模式起家的春雨目前已获得快速发展,公开数据显示,其注册医生约达4万,个人用户超过3000万,每日健康问题咨询量超过5万。

医生出身的李天天并不认可“轻问诊”的模式,他认为,互联网进入医疗行业,可以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但电脑不能替代医生。医生一定要见到、摸到、听到患者,结合一些检查手段,才能把病情大致看清楚,否则会存在安全隐患。

李天天期望用这样几个关键词撬动医患市场, O2O,重在线下,本地需求本地解决”

在他看来,医生不缺病人,但缺少自我品牌和服务支撑体系,可以先吸引部分医生在业余时间,为有支付能力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不牺牲患者安全,不触及医院利益的前提下,一点点地撬动。

换句话说,李天天希望用市场化的方式解放医生的生产力,但这不仅需要医生自身的思想转变,还涉及医生与就职医院的利益分配的博弈,注定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可以先“颠”着,至于什么时候能“覆”,李天天认为,给自己设定时间表,是件很傻的事。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