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nership在特许经营中至关重要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1CBR:年前北京票价制度调整,如何为地铁这样的公共服务进行定价?

易珉: 经营好一项公众事业,政府、投资方和市民三方都应努力,达到利益兼顾。 政府通过立法确定购买公共服务的标准;就投资方或者服务方而言,需为公众提供符合政府所定标准的服务,以此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用,以地铁为例:客流量、准点率、日均人次等指标,都可量化和考核。对于市民而言,应理解“用者付费”的原则,当然,也需要透明的机制令公众享有知情权。比如,最早的地铁车厢内没有空调,现在大家一年四季坐地铁不至于满头大汗,提高标准就需提高相应付费……

如果缺乏明晰的标准和透明的机制,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世界上很多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是亏损的,轨道公司每年向政府申请巨额补贴,政府不兜底地铁没办法运行,当政府无足够的财政投入,轨道服务只能低水平维持,美国纽约地铁遭人诟病就是一典型案例。

21CBR:北京、深圳、杭州都引入港铁的服务,一个城市有两个地铁运营的主体,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易珉:心理学有一项有意思的研究,结论是人类的兴奋感不超过15秒,比如一个世界冠军站在领奖台的瞬间,超过15秒不会再继续兴奋。一个公司一群人干一件事,一旦约定俗成,兴奋点会降低,效率可能下降。 纯粹从心理学角度,引进一名竞争对手或者相对透明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提升活力。

过去30年,内地的地铁建设一度停滞,香港、新加坡一直持续推进地铁建设和运营,其经验有借鉴意义,且拥有相对领先的管理理念,比如“铁道+物业”模式,成本的精细核算、工作效率的优化…… 内地引进部分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回避别人已犯过的错误,在一个阶段内能有一种跳跃性的进步,这是引入竞争机制的核心。

21CBR:地铁运营成本主要构成是什么?港铁如何节支增效?

易珉: 地铁的运营成本,主要是两大开支:电费和人员成本。 电费花费之大超乎一般人想象,地底通风,如此多的人呼吸靠什么?需要强有力的风扇、空调,保持温度、湿度、氧度流通,地铁是最耗电的行业之一;在人员成本方面,较为保守的数字,平均1公里铁轨至少50人才能维持系统运转,这还是效率最高的人力结构,普通乘客看不到,他们只看到售票员、安检员,谁能想到半夜一点钟有大量人员维护机车、检查轨道?

地铁系统,一是劳动力密集型,二是知识经验密集型 ,一套设备或者装置的运营维护成本,由于经验多寡,可能千差万别,当机车出毛病的时候,有人或许只知道花一万块钱换“总成”,经验丰富的可能就10块钱换一个螺丝,再加100块钱的人工成本。港铁运营历史长久、专业素养强的好处在哪里?比如使用5年要更换的设备,我们定期维护,设备也许能安全运行15年,以前平均一公里铁轨70人,我们改进措施后降到50人,提高效率的差别全在这些管理细节。

21CBR:北京地铁如此拥挤,地铁公司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易珉:确实,北京很多条地铁线路客流量超预期的,超过的幅度让大家跌破眼镜,比如港铁运营的4号线,每天客流量大约120万,远远超过预测。港铁在香港的盈利源于多种经营且依靠“轨道交通+物业”的商业模式。在北京,由于土地政策和土地规划等限制,轨道运行并没有土地支持,但是京港公司保持了良性循环。这是轨道公司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费用。由于北京的客流量大, 因此收入就相对更大。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后面还有故事。 政府与服务商签署特许经营协议的高明所在,就是双方根据客流量分配利益 ,当客流超过约定值的一定比例时,服务商的盈利需与政府按照不同比例来分成,且呈阶梯性上升的走势,轨道交通这样的公共服务行业不可能成暴利行业。

反之,一旦客流低于预期时,政府则对服务商予以补贴,如果运营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双方可能需要重新谈判。特许经营的合同中,有很多的约定在里面,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的前期沟通一定要特别到位,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大家能坐下来协商,合作中的Partnership(伙伴关系)至为关键。

(来源: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作者:陈晓平)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