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静默期 电商生态刮起了“伪风暴”
阿里巴巴从来都不是一家安静的公司,IPO启动前一个多月,本来还处在所谓“上市静默期”,却不断陷入和舆论的折腾中,最突出的像近期与国内媒体及自媒体人的公关争议,另外,还陆续面临外界一系列尖锐质疑,比如其合伙人制度、“背景论”、“刷销量”现象等等,让人不免同情其公关团队近期的加班强度。可是,这所有或主动或被动的折腾,仍不如与其有关的另一番景象来得凶猛,和更具意义。
说的是电商生态里的其他角色,包括局中角色,有关角色,甚至原本无关的角色,8月份都在阿里IPO持续占据业界注意力的同时,也不甘“灯下黑”的寂寞似的,以各种新颖的姿态亮相并挤进了版面。
除了短短几天就被舆论蒸煮烂透的“百万腾”联盟,国内外电商还有些角色在轮番倒腾,值得关注的有,凡客“小米式回归”,蓝标成立电商公司,亚马逊和沃尔玛1号店前后脚在上海自贸区推出跨境电商业务,沃尔玛准备在深圳大扩店面规模试水O2O,苏宁停牌拟筹划员工持股计划,谷歌在美国继续与实体店搞大串联,而且对快递业渗透愈演愈烈,让亚马逊如坐针毡等等。
其中,“百万腾”、凡客“高仿”小米、“蓝标电商”、亚马逊“跨境通”和沃尔玛“1号海购”,苏宁停牌以筹划员工持股,都发生在8月底到9月初短短五六天内,而阿里计划在9月上旬启动IPO(大概下周),这时间点虽然没必要引起太多联想,但也颇具戏剧性。
不管是电商失意已久的腾百万,一度迷路的凡客,搞大跃进的蓝色光标(目前其电商业务定位在电商代运营服务),还是长年难以在中国市场勃起的外资电商,以及仍然处于艰苦转型过程中的苏宁,此时浮现各自的大计划,都有一种在大浪袭来抱拳以对,或者顺势淌水的赶脚,当然,也许只是分享在这个月集中打在电商圈里的镁光。
资源融合,风格借鉴,能力延伸,借机政策,持股激励,分别是以上各角色的“画饼方式”,其中百万腾引起了与其合作体量差不多大的质疑——三位老板新闻发布会讲话中,除了年届六十的王健林讲出了一些实质性内容外,李彦宏和马化腾的言辞还在玄学层面,当然,做地产的比做互联网的言语上更接地气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搞互联网需要更多的忽悠能力,可是,即使王老板接地气,他的核心意思除了投资规模具体数字外,也只有一句话:我们做的是一个以前没有过的东西,挺费钱,也许会挣大钱。
50亿的O2O大饼,以及后续可能更庞大的投资规划,算得上一个不小的赌注(虽然这点钱对于几个前任首富来说算不上什么),在数字商业开始引领实体商业的今天,于万达来讲这个饼明显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而对于百度和腾讯来说,意义则稍轻一些,或者更轻地说, 就是共同投一点资源,尝试扶植一个平台,好让二者各自流量、用户、能力资源(LBS、支付等)能在未来以更广泛,更有效的形式变现,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他们诸多变现渠道之一而已。 简单讲,只是百度又一笔不甚新鲜的2B生意,而对于腾讯,自打切割了自己的电商业务后,给谁站台都不奇怪了(京东,万达,呵呵,也许以后还有)。
三者之前种种关于商品电商的尝试,都在和阿里的赛跑中落下风,并且国内商品电商在京东、唯品会等凶猛角色的参与下已白热化,他们确实需要把饼画在一块足够大的荒地上,才能至少让大家看起来不觉得是在做跟以前那样费劲的事。
但是画出来了,三根面棒能不能摊开这张大饼很值得怀疑,020讲究线下基础,百万腾的线下资源目前来看其实就是万达的线下网络,可单就身在广州的笔者来说(算得上一座消费旺盛的典型城市了),不仅自己这几年基本没去过当地的万达广场,朋友相约出门,也很少去一个冠有“万达”字样的地方—— 单一商业地产品牌的门店很难在地理上形成周密的覆盖,更难形成寡头级的客流聚集(例如经常去某个Mall的基本上是离得近的客户),这跟搜索和社交做到极致就能聚拢天南海北的用户很不同。
三个庞然大物,在另一个庞然大物要在资本市场张大旗的时候,突然狠狠抱在了一起,互相鼓劲,钱的数目都想好了,但想法仍然停留在:我们得干点什么。有趣的是,其实就是做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的那点儿事,王老板作为互联网的外行,发布会中把时髦词儿“O2O”喊得很响,反而在互联网浸淫太久的李和马,基本没提到这个词儿,更多地强调自己的技术与能力支持,潜台词似乎有,这个O2O的饼是万达的大押注,但对于百度和腾讯,大概只是个试点工程,以此为后续和更多地产商合作积累点经验和口碑。
如果说百万腾的配合确实是想战术升级打入季后赛,那么凡客、亚马逊、沃尔玛、苏宁等,近期都属于技术性动作,争取在前场多走几步,幸运的话多得点分甚至打出小高潮。可细细想来,这些技术性动作也有些苍白的意味。
当我们看到历经七年背负八轮共5.22亿美元融资的凡客,辗转迷茫于品类失控等问题后,在中概股IPO大年突然祭出“小米式打法”时,多少有一点矫枉过正的意味——创始人陈年把衬衫卖场搬到国家会议中心,用考究的PPT和演说秀单品,做爆款,视听效果似乎让人忘了服饰和消费电子的需求特征有多么不同,但做生意就是这样,在国家会议中心来一个小米式的秀成本并不高,承接得上凡客之前的品牌积淀,后续搞几波粉丝营销、情怀营销也不会太费事儿,可万一能得到一个小米式的结果,真的太令人垂涎——陈年有足够的理由上台矫情一把,哪怕就图个万一。
长于实体卖场的苏宁近期表现得更实在,在9月3日停牌并筹划员工持股计划,最新公告显示,其员工持股打破了入司年限和方式的限制,面向所有中高层,人数可能逾千(不超过1200人),并且张近东向员工持股计划提供借款支持,颇有学习华为培养一批“奋斗者”的感觉,2014年也是苏宁转型关键期,用利益捆绑机制聚拢一大帮中高层骨干,对于苏宁近两年的发展多少有点帮助。
也有分析指出,从苏宁云商过往增发历史来看,持有苏宁的股份可能存在些风险,不管怎么说,在苏宁的新阶段,员工持股计划算得上一种自然动作,有实用效果,但期望不必过高。
期望不必过高的,还有外资电商近期紧密上马的跨境电商业务。7月底跨境电商56号文落地后,8月底亚马逊宣布其跨境电商业务落户上海自贸区,9月3日,沃尔玛旗下的1号店正式上线“1号海淘”项目,与亚马逊的海购模式类似,所售商品通过上海自贸区的保税进口模式或海外直邮模式入境。
这都是外资电商随着政策顺产的项目,正好赶上时间点,但外资电商在中国市场的体量本身长期不大,而且,也不仅是这么一两家盯着跨境电商蛋糕,国内一众“地头蛇”也在加速进入,短期内外资想通过错位竞争形成优势并不容易。
而“蓝标电商”,凝聚了业界注意力主要缘于蓝标在传播公关领域的影响力,但只作为一个代运营角色,喧嚣之于能给行业带来的影响实为有限,至多是电商代运营方面一个颇具实力的捞金角色,特别在近年来众多品牌及中小型企业谋求便利的电商转型浪潮下,顺便把自家的传播业务(公关、广告等)在电商领域来一次给力的渗透。
把视野转向海外,我们看到谷歌近年来在美国电商市场的用功还是颇具实质性的,不仅把自身的技术优势努力释放,像发布近一年的谷歌钱包业务(Google Wallet),8月底曝出的无人机快递项目等,也在商品品类、快递、支付等重要方面不断与外部达成有力的合作,例如8月初,巴诺书店(Barnes and Noble)成为谷歌第19家合作伙伴,联手推出的图书当日达对亚马逊形成了直接挑战。
近期国内电商领域的密集事件,这么看下来,确实内涵寥寥,就像一阵凶猛的风暴过后,你将看到道路、房屋、院子还是那么整齐,就当不甘寂寥的伙伴们给阿里的IPO擂鼓吧——确实,一旦下周阿里路演开启,上述关于国内电商的桥段,将更加飘散出浮云的味道。
马云以“失意者联盟”调戏过百万腾,或者也可以再喊一声“失意者的伪风暴”了,不过,这里绝不是给阿里唱歌,因为有时候“伪风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证明它是“伪”的,狼藉也许会发生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