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产品架构师教你如何笑傲“互联网江湖”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上个月与友人晚餐,他眉飞色舞地“通知”我,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已经三个多星期了!继而他目光迷离地发问:怎样才能快速掌握互联网思维呢?

非常遗憾,这些年来我囿于码畜(即比码农低一个档次的计算机程序开发者)生活的狭隘视野,在理论学习方面大为落后,面对此重大哲学问题不免一时语塞。说来惭愧,迄今我还没有学习过任何一本与“互联网+”、“大数据”相关的著作,基于自己的认识水准,唯一浮现在我脑海中的,是一本名为《江湖丛谈》的书。

《江湖丛谈》是一本奇书,由上世纪三十年代托名云游客的评书大家——连阔如先生在报刊上的连载结集而成。连先生以他的亲身从业经历,揭示了当时的“江湖”,即金皮彩挂、平团吊柳,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算命、行医卖药、魔术、武术、评书、相声、小偷、大鼓等行业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

当年的江湖与今天的互联网,可以说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都站在正统商业社会的对立面上: 江湖是在阴暗面上求生存,而互联网则是在新的高度上求颠覆。 由于都扮演着历经叛道的角色,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也有几分像书中描写的江湖之道。

而书中大量的实战案例,在我看来,也可以为今天的互联网所借鉴。如果从这个视角来解读, 脱去那些高大上的外衣,我认为互联网思维不过是三个关键点:不要钱、不要脸和不要命。

“不要钱”,指的是免费倾销加后向变现的商业模式。 江湖中的诸行业,可以说最早践行了用户获取和变现相分离的运营理念。用户获取,被称为“圆粘子”;变现,被称为“置杵”。江湖艺人在“前棚”买卖里,用低价或免费的服务圈来用户,再用“后棚”的附加服务(多为欺骗)从优质用户身上挣钱。例如,算命先生会估算到场的人数以散发免费看相的优惠卷,吸引其参与,然后在交流中揣摩其心理,并以言语恐吓利诱,以找到那些可以进一步挖掘商业价值的优质用户;反面的例子,例如下乡巡演的杂技班子,把全村老百姓吸引到场院上以后,派人去村中偷窃。

而互联网的不二法门,也正是这种免费加后向变现的商业模式。 当然,互联网为这一模式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后棚”的变现方法中,我们不再直接从用户身上赚钱,而是转而从广告商身上收钱。 比较起来,江湖的变现方式,更接近于免费+增值服务的Freemium模式,与彻底的后向变现还有所不同。当然,除了模式上的微妙差别,我们更不希望看到的,是在互联网的后向变现中,也如江湖一样充斥着伪劣与欺诈。

“不要脸”,指的是无底线迎合用户的产品和营销策略。 产品服务于用户的痛点需求,是互联网的核心方法论,而它又为后向变现的“不要钱”商业模式所支撑。

考察《江湖丛谈》一书中介绍的形形色色的营销方法可以发现,当年的江湖也以迎合用户为重要的原则:观众可以以花篮为导向,让女演员的旗袍开气儿越来越高;也可以用刺耳的叫好声鼓舞大刀剁腹、银枪刺喉这般的血腥表演。

互联网用户至上的原则,在推动产品解决用户痛点方面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不过在营销方面,这一原则有时被执行得过头,甚至演变成了跪舔某些恶趣味:有用员工与AV女星的合影来博得�丝们的好感,也有会用法不责众的错别字文案来彰显产品接地气的程度。这些让如今互联网世界都占了些许腐朽的气息,从对用户长期的价值来看,不免令人堪忧。

“不要命”,指的是股权激励下员工疯狂的工作状态。 如果接触过典型的创业企业,相信您一定对互联网“996”的工作节奏印象深刻,天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进展到“007”。(“996”,指每天由早9点工作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的作息方式,“007”可以类推。)

这样节奏的基础,其实是股权激励这极度不均且充满冒险的分配制度。在健康的互联网企业中,员工不要命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说教,因为他们根本就是为了自己的财务自由在战斗。

这样的情形更是与江湖类似:大多数底层艺人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而大红大紫者日进斗金也不稀奇。从结果来看,在解放后登堂入室、温饱不愁的艺人们,再也没有达到与前辈们一样的艺术高度;同样的道理,互联网行业“不患不均”的激励制度,也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和层出不穷的伟大的新产品。

简言之,洞悉后向变现的商业逻辑和产品体系,找到并服务好用户的核心痛点,再加上设计好充分合理的股权激烈制度,达到“钱”、“脸”、“命”大三皆空的互联网企业,将是所向披靡的。 想速成互联网思维的朋友们,不如放下手中大佬们熬制的鸡汤,看看《江湖丛谈》,琢磨琢磨“三个不要”吧。(来源: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作者: 刘鹏)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