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反垄断?
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曾写道:“许多‘哈伯格三角’(Harberger triangle)才能填满一个‘奥肯缺口’(Okun gap,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他的意思是, 经济活动中的重大议题不是反垄断,而是防止衰退和推动复苏。
在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困境后,没有人会质疑防止衰退和推动复苏的重要性。但经济学家应该站在更全面的角度看问题,将垄断也考虑进去。
“哈伯格三角”指的是垄断企业提高价格而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该理论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诺德·哈伯格在60年前提出。哈伯格发现,垄断造成的社会成本约占美国GDP的0.1%。按最近几年GDP总量计算,不过几十亿美元。这一比例低于专家预期,也远不及经济衰退时期GDP下降的幅度。哈伯格教授的发现使人们认为,反垄断机构无需对大型企业的扩张过分担忧。但我们是否过于放任了呢?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型企业:星巴克、埃克森美孚、索尼、英特尔、微软,就连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水、能源、供暖设备、互联网以及电话都由处于支配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当然,不是所有大型企业都有能力持续垄断市场。英国最大零售商Tesco面临着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苹果和谷歌正在取代微软的市场地位。
在哈伯格教授看来,即便存在大型企业垄断市场的情况,其影响也比我们认为的小得多。但哈伯格教授更多关注的是垄断定价问题。事实上,垄断企业可以通过许多其它方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早在1989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啤酒法令”曾在酒吧产业引发大地震,当时该产业由六家啤酒制造巨头控制。这项法令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引入竞争来提高啤酒产量,并降低啤酒价格。虽然事后啤酒的价格不降反升,但酒吧产业却迎来了发展契机,高质量的酒吧越来越多。昔日那些贩售劣质三明治、洗手间臭气熏天的酒吧突然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如雨后初笋般出现的各类运动酒吧、烛光美食酒吧等。与抑制价格相比,“啤酒法令”在推动竞争方面效果更佳。
“网络中立性”原则在美国持续引发争议,如何规范处于垄断地位的网络服务公司,并将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为了争论的焦点。如果消费者在网络服务方面有更多的选择,那么关于“网络中立性”的争论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有关“网络中立性”的争议也提醒我们,大型企业都有超强的游说能力。垄断企业大行其道不利于民主体制的健康发展,可惜,它们与官僚机构常常是一丘之貉。这不仅仅是腐败那么简单,还涉及政客的“为官之道”。如果他们想为气候变化做点什么,可以直接和石油公司约谈;要应对肥胖问题,可以把麦当劳找来聊聊;要是互联网上的某些内容让政客们不爽,无论涉及“侵犯版权”还是行使“被遗忘权”,他们都可以从谷歌那里找到一步到位的解决方案。
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无论是对大型金融机构提供救助,还是对大银行进行并购重组,所有这些措施都不是“大到不能倒”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没有任何一项政策可以确保企业创新、金融系统稳定、社会问题得到关注、民主体制更加健康,但坚定的竞争政策能让我们离这些梦想更近一步。 无论是通过帮助消费者获得选择的权利,还是拆分大企业或阻止它们并购,这些方法都比对大企业动动嘴皮子更加奏效。竞争政策应该成为政府值得信赖的工具,而不应被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译/刘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