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V都去玩公众号了,新浪微博说只要中小V不走就行
但微博的发展之途,并非一帆风顺。我个人对微博的态度也有过变化。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评论都看好微博之时,我是很少见的一个看衰者。但到了2012年,微博从现象级产品高位跌下,大量的负面评论出现之时,我又是一个极少数的看好者。而这里的“空翻多”,核心就是我对大V策略的判断。
2009年开始,微博盛也大V,2011年之后下滑,衰也大V。2013年痛苦调整,重新站起,还是和大V有关:终于放弃了大V策略。
大V,其实说到底是一种传统媒体的“制高点”逻辑。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广播,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容量里放置最能吸引眼球的内容,就必须考虑这件事或这个人本身的受关注度。
大V有被受到高度注意的可能,所以使用大V策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聚集出超乎想象的吸引力。在微博早期攀升的时候,这个策略相当有用。但到了2011年,新浪微博还是奉行大V策略,这让我感到这款带着“社会化媒体”标签的产品,媒体有余,社会化不足。
前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徐志斌曾经总结过一个“巨量帖效应”,是他从BBS中发现的:当一个点击量评论数超高的帖子(巨量贴)出现后,该帖流量暴涨,但随后整个BBS会归于一种低于平均流量的状态。巨量帖吸引了这个论坛里的大多数眼球,这造成其它发帖的人在那个时间段一种挫败的情绪:几乎没人看啊。从而导致后续发帖热情不高。
巨量帖效应同样会出现在微博中。在微博总体流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还算好,因为总有大批新用户加入。但到了2011年,整体微博用户量不再增加,总流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大V简单一句“喂”都能吸引海量关注时,粉丝量不过几万十几万的所谓中小V就有很强的挫败感——他们缺乏被关注到的可能性。
很长一段时间的大V策略,是微博这六年发展中的一次小败局。
事实上,即便微博策略完全正确,微信的崛起恐怕也很难阻挡。出于一些原因,大V开始撤退——他们都去玩公号了。微博忽然之间丧失了大量的可关注的内容,有一段时间,新浪微博非常难受,舆论开始了一片看空。
微博痛定思痛,决定调整大V策略,而偏向中小V。这些人虽然每个人被关注的量不会太大,但中小V毕竟数量极多,而且也不太可能出现短时间里全部撤退。这种某种意义上的去中心态势,能夯实微博的基础。
也正是这个时候,我开始看好微博。
海量的中小V策略,才符合“社会化”,符合网络空间容量无限的特点。中小V各自有各自的细分领域,在整个微博生态中,容易形成大大小小的部落,变大教堂为大集市。中小V策略,标志着微博的思维逻辑的转变。即便当时有些数据对微博很不利,我依然坚定地看好微博的未来,因为它的策略符合互联网的规律。
大V策略的这场小败局对微博后来的用户阶层下沉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对很多社交类产品有着借鉴意义。大V肯定会出现,二八法则通行这个世界,但主动推行大V给大V以扶持,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尤其是平台总流量进入到一个成熟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