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APP盈利困局待解,线下转化成问题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教育App而言,如何盈利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早教领域也不例外。然而与其他教育类App不同的是,早教App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并非一体,这也就意味着是否消费并不能由使用者来决定,从而造成了目前早教App盈利最大的尴尬。

App盈利困局待解

曾有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1月,我国教育类App总数已超过7万,而其中付费金额最高的为幼教App,平均达到94元。然而,即便在教育类App中位居榜首,但对于广大幼教App而言盈利仍然成为难题,这足以证明目前教育类App盈利普遍的尴尬。

目前市面上的早教产品五花八门,但低门槛伴生出的产品类型同质化让家长缺乏对某一特定产品的需求。由于用户习惯和手机端的原因,早教App往往不能做得太大,这也就限制了其内容的延展和功能的构建。由于内容单薄,家长往往在一段时间后便会寻找新的App产品,进而限制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弥补这一缺陷,目前早教App品牌下往往会有多个产品,有的机构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个。

从另一方面来看,早教App产品数量众多也与儿童客观的成长过程脱不了干系。据了解,早教App是一个细分市场众多的领域。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段都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并生产出针对的App产品。因此, 尽管家长对早教App的需求大,但对单个产品的用户黏性并不强。

此外,早教App还有一个致命的弊端,即不少家长在内心仍然抗拒让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早教App通常只是作为一个家长无暇陪伴孩子时的替代品,并且还有使用时间的限制。使用者和付费者关系被割裂,付费者对产品的体验和了解不足,付费意愿自然不高。

亲子概念需引入

为解决这一难题,目前最好的办法仍然是从家长入手,让家长也融入早教App的使用过程,而不仅仅只是参与下载环节。

孩教圈创始人叶生预言,未来早教App市场总量可能会萎缩,而移动端产品会增加。目前大部分早教App仍然在做内容提供商,但能够提供和产生创新性的优质内容的机构仍然数量稀少,商业模式不清晰;家长付费意愿和付费习惯差,导致早教App盈利整体陷入困局。

“如果能更多地引入亲子陪伴的概念,家长和孩子一块玩,让家长觉得玩这个对孩子的教育起到很大作用,那么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去付费。”叶生表示。因此, 如何有效贯彻亲子概念便成为了早教App突破盈利困局的关键。

在babycan创意亲子游戏创始人李白看来,信息技术将在这一环节中发挥极大的作用。“早期教育的核心是亲子陪伴,线上和线下只是一种产品使用的场景。”李白表示,“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信息技术都可以在过程中发挥作用。”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早期教育产品,不管是什么领域的学习内容,它的过程循环都是:发起-实施-评价-再发起。在这个闭环上,信息技术在发起中可以基于对于大数据推荐更加适合的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协助记录或分享,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收集更多的信息反馈到个人账号系统中,从而更加精准地推荐更适合的内容。

线下转化现难题

目前线下衍生产品成为了部分早教App机构盈利的一大方式。App产品的特殊性在于一旦击中用户痛点,便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成长。但早教App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即便获得大量的用户,如何将其向线下进行有效转化便成为了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早教App属于虚拟产品,现在想直接变现还是很难的。”小牛顿董事长牛信步表示,“低龄孩子实际上还是以线下为主,线上只是辅助。”由于牵涉到线上转化至线下的问题,因而品牌的构建对于早教App而言至关重要,然而较短的生命周期却给其带来了麻烦。

“由线上至线下需要很强的转化力,不是说线上玩过线下就会买它的产品,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叶生表示。目前部分早教App机构将盈利放在其卡通形象的衍生产品上,但与动漫相比,仍然存在极大的问题。“动漫作品生命周期长,虽然前期投入很大,但一旦形成品牌就会拥有很强的认知度,转化率就非常高,这都是早教App所不具备的优势。”

因此,现阶段能够打造早教App品牌的手段归根结底仍然是做内容。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形象化、场景化、生活化,未来早教应基于儿童为中心的个性化的教育。“在‘发起-实施-评价-再发起’这样的一个学习闭环中,实施的部分更多需要跟材料和生活相结合。未来会看到更多信息技术的产品,为我们收集更多的儿童发展信息,通过人工智能,为儿童的个性化教育和自适应学习提供更多的价值和可能。”李白表示。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21商评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