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商盈利模式探路
“我们之前确实是有裁员,但裁掉的仅有40%左右,而不是业内传言的7成。”“双十一”之后,当所有的汽车电商平台都在晒成绩单时,小马购车创始人、CEO黄强却并没有与《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享”小马在这两天取得的成绩,而是娓娓谈及小马此前走过的弯路和对汽车电商的认识和看法。
这家之前记者曾报道过的创业公司可以说是“汽车电商化”浪潮下的一个样本。公司团队人员多来自于互联网和传统汽车行业,看到了现阶段汽车流通领域存在的信息不透明、效率低下等系列问题,希望以+互联网的方式为突破口,以新车电商或销售为切入点,把握用户,最终通过流量变现的方式挖掘汽车后产业链的市场空间。
上线不到4个月月销突破300辆,公司估值上涨10倍。一年后月销突破4000辆,业务涵盖购车、金融、二手车、后市场等4大板块,落地城市从此前的北京、上海两地增加至6地。这是小马在短短一年间取得的成绩,而就在原创始人兼CEO赖俊杰接受媒体采访并表示,“到明年7月小马购车两周年时,累计销量将有望达到20万辆”之后不到3个月时间,记者收到了小马购车裁员并作出战略调整的消息。
“我们确实作出了一些调整,但并不是因为资金的问题,至少一年内我们不会有财务上的风险。”黄强强调说,小马只是在战略上作出一些调整,之前的业务板块铺的太宽、战线拉得太长,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线下服务端的投入和管控的成本都太大。“我们之前是太急于将流量变现,但现在会更加专注于‘卖车’这一项业务,希望能打造快速复制的模式”。因此,现在小马已经暂停运营了北京、上海之外的城市业务,金融和二手车业务也暂时被砍掉。
电商“激辩”轻、重模式
虽然经历了从“膨胀”到“收缩”的过程,但黄强认为这只是正常的“试错”。虽然在此之前,有业内人士认为,小马之所以跌倒一方面源于业务扩张过快,而另一方面,类似于“中介”的角色可有可无,完全无法实现对交易环节的把控。但黄强依然不认为小马本身的方向和模式有什么问题。
眼下主流的汽车电商模式,在记者看来有轻重两类。一类是“买断”、“包销”的重资产模式,而另一类,则是以线索和导流为主的相对轻量化的方式。包销的模式在业内看来虽然会更有“定价权,”,但对资金需求高、且受整车厂为代表的车源方的制约较大。而轻量化的方式虽然门槛低,但同时也意味着很难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就是要打造一个B2C+O2O的模式。”黄强告诉记者。看起来很“眩晕”,但其实很简单,小马通过提供线上到线下的服务对接,要解决的一是B端经销商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一是要解决C端用户购车过程中的各种痛点,比如价格和信息透明。
消费者需要买车,只需要在小马的平台上发布询价需求,平台会根据经销商的报价将最低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后者如果满意可以先提供定金,然后由小马的线下业务员陪同到 4S 店进行看车试驾,直到最终签约、提车、开车到家,完成整个购车流程。
虽然有人质疑其无法完成对整个交易流程的“掌控”,但小马试图做链接线上和线下的那个“2”。不偏向于任何一方,而是要“平衡两端用户”,最终促成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小马保证了经销商的售中利润,使得其愿意与其合作。当越来越多的经销商选择与小马合作时,小马会建立起经销商的“评级”机制,类似于大众点评,让消费者来对经销商的服务进行评分。基于这个评分机制,会有更多的购车人选择上平台来选择经销商,和平台产生黏度和互动,并选择平台提供的其余产业链服务。
雾里看花的“入口”经济
黄强认为,虽然汽车电商这个话题已经火了两年,但眼下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起步阶段,大家都在尝试不同的模式,远未到形成格局的时候。他认为,只有当大家都在以同样的模式去竞争,就如同当时的滴滴和快的,整个行业的格局才会慢慢显露。
在大家都还处在基础性的起步阶段时,记者认为,小马的思路其实与其余汽车电商都如殊途同归。并不是想要去做“交易”本身的生意,而是要以交易为入口,去挖掘后产业链的蛋糕,比如上述暂时被砍掉的二手车、金融等后服务。当然,能做的也远不止这些。
不过,抢占了入口,产业链的延伸业务就能如愿开展起来了吗?在记者看来,依然有很多疑问。汽车产业链条极长,包括二手车、包括汽车金融,都是一个非常大且可以进一步细分的行业,目前市场进入的大鳄和风投都已经非常的多,现有的电商平台要如何去整合、分羹,真的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不过,即便如此,在DT财经首席数据分析师杨钦看来,考虑其静态的业务模式,做汽车类的大众点评并非不行。 传统的线下经销商往线上走,去与互联网结合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已经是一大趋势,而未来,社会化的口碑传播也确实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他看来,做电商,模式虽然很重要,但不是能否胜出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公司的内部运作和风险控制也非常关键。
至于目前风风火火的汽车电商领域,什么时候能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格局,估计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