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免费”的商业模式 是否只是空谈?
估计第一个创立免费模式的也没想到,多年以后该模式会如此兴盛。其实免费模式并不深奥,因为它秉承了的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商家牺牲了一部分利益,来换取的用户隐私等数据,伟哥认为这是很公平的。尤其是在万事万物都讲大数据的今天,对于商家而言每个用户就是一堆数据,数据已成为商家最重要价值。
免费模式是当前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主流,事实上这是一种用户的个人数据与享受免费服务的交换。几乎全部的互联网用户,都是这样以牺牲自己的个人隐私来换取有限的网络资源的。那么,有没有保护隐私的模式?或者,干脆明目张胆的售卖自己的隐私?近期,有个名为有糖(UTOUU,以下简称有糖)的商家采取一种彻底的反“免费”的模式,公然将用户隐私售卖,这种商业模式能否行得通?
将免费变成收费 从共享隐私到保护隐私
尝试隐私交易,有糖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荷兰曾有一个大学生将自己的隐私拍卖了350欧元,这个事件被炒作了很久。很多国内网民也跟帖说:“如果能有一百人民币收我,我就卖,邮箱、QQ、电话都卖,就看你出的价格”。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用户都是有这种需求的。区别在于,免费模式是“以物易物”的模式,用户以个人隐私换取的是一些免费资源及特权,而后者则是主动销售自己的隐私给商家。很明显,后者对于个人隐私权更有权利自主把握,也更理智,同时更了解互联网。
有糖模式认为,隐私是应该被保护的,就如人身要被保护一样。同时,互联网的免费挖坑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很多平台已经在转变。包括某些新闻客户端等都会以金币作为用户奖赏,以后很有可能会变成现金奖。因此,他们在保护数据前提下,让用户自己把数据提交给交换平台。从免费模式转变为收费模式,事实上是一种对用户隐私的保护。用户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提交相关信息,所有的操作都是在尊重用户隐私的基础上的。看起来,似乎更符合网民利益的。然而,事实是否就是如此呢?
免费模式是经过科学验证的 反免费可能也是反科学
事实上,互联网诸多模式都源自线下,源自现实社会。免费模式并不是互联网所特有,只不过通过互联网可以更容易实现。现实当中的免费模式更是到处可见,譬如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女士免费,譬如聚会时的男A女免,譬如赠送礼品的VIP卡券,譬如星巴克咖啡的买一赠一以及某些饭店的免费续杯等等,这些都是免费模式。但是这些模式都是建立顾客首先消费的基础上,也就是必须先牺牲一些价值,再去换取更多的价值。但如是不去牺牲一部分价值,肯定是得不到更多的价值的,这也就是免费的本质,也体现了人与社会的本质,即劳动所得。
互联网也是一样的,互联网的免费的逻辑来自互联网的自由与分享属性,所有的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都应该是建立在对等交换的基础上的。如果想获得部分资源就意味着就奉献一部分自己的资源,或者交钱或者出力,隐私则可看作是财物的一部分。如果互联网的每个用户只是索取而没有贡献,那么互联网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此,免费模式的逻辑是符合社会现实的,是经过科学验证的,也更利于互联网的发展。而如果反免费模式,可能也意味着是在反科学。
全互联网都在应用免费模式 反免费或力不从心
现在来看,互联网的很多商业模式都是免费逻辑,或者是建立的免费模式的基础上的。整个互联网都在应用这种科学的商业模式,免费成为各种商家立足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低层设计。如果你的模式真的是在反免费,就表示“You Against The Internet”,你在对着互联网干,肯定会是力不从心的,除非能证明你的模式是对的。或者,你的模式可能在本质上仍旧是基于免费逻辑来架构的,也就是一种伪的“反免费”。
以此,对于有糖的隐私出售这个事,伟哥是这么看的:即便是出卖隐私,将隐私变现,也仍旧是泄露了隐私。而大部分人可能更喜欢通过出售隐私来换取一定的利益,本质上这与免费模式真的没有太多大区别。只不过是出售隐私多了一部分既得利益,将隐私的外露与获取标准化、合法化而已。重要的一点在于,如果没有这些隐私也就没有当今的大数据产业,这个逻辑是非常荒谬的,也是为各行业所不允许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朋友分享给我的一个项目。有个创业者做了一个手机APP,原理是通过给软件加一个壳,让用户的隐私、行为等数据不会外泄,也就是说用户使用这个APP可以在互联网获取数据,这样的APP会不会得到投资人的认可及投资?能不能跟其他商家获得合作?要么这个产品干掉所有人成为“独角兽”,要么则会遭到联合封杀。
当然,反主流的模式也不一定不能成功,就如当年360颠覆了整个杀毒行业,但也是借助了免费模式,但其产品也只能是细分的小众市场。如今要有模式来反免费模式,要么是在伪装,要么只是空谈罢了。
期待反“免费”模式能够颠覆免费模式,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