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资如何才能不踩“雷”
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国内迅速飙升的票房规模,无疑让投资人看到了一扇财富之门,各路资本流入电影投资的趋势越发凸显。这不,拿着老爸的投资,小王的电影公司也要开业了。小王拜访了一位电影圈的大咖老裴,送上开业典礼的大红请帖,顺便向前辈取取经。
小王坐在老裴别墅一层的会客厅里,墙上大屏幕LED正在播送着回顾2014年电影市场的新闻:“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异常红火。 数据显示,中国电影总票房为296.4亿元,同比增长36.15%,观影人次首次突破8亿。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61亿元,占到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的54%。”
“以11.69亿元成为2014年票房最高的国产片《心花路放》,虽然其制作成本没有公开,但市场预计至多不超过7500万元……”
这时老裴裹着睡衣姗姗来迟,一阵寒暄后,老裴随手关掉电视。“股市你玩过没有?”老裴点了一支烟,看看小王:“都说股市里的股民是一赚二平七亏损,投电影其实也差不多,二赚一平七亏损。”
老裴打量着小王眉宇间踌躇满志的神情,“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这话你听过吧?投电影就如豪赌,不只演绎一夜暴富的传奇,血本无归的故事更不在少数。”
“你看看2014年的国产大片,张艺谋、吴宇森、许鞍华、姜文等导演大咖连番亮相,却都未能实现票房奇迹,票房惨淡的更不在少数。可以说,看上去遍地黄金的电影产业,从投资、制作,到宣发、上映,处处有风险。今天我不给你讲暴富的传说,先给你讲讲电影这行当里避免踩雷的那些事儿。”
多拉几个“小伙伴”分散风险
想投拍一部电影,首先就要解决“钱”的问题。投拍资金来源可以是找业内外的“大款”投资方,也可以是银行贷款、VC(风险投资)或PE(私募基金)。
花自己的钱最踏实,但倘若要借钱、融资,首先可以考虑银行贷款。目前银行在电影方面的贷款一般会要求有担保公司,但担保公司一般会要求拿资产抵押。即便不要求有担保公司转嫁风险,银行也会要求用个人连带责任担保的方式,约束经营风险。例如,《集结号》华谊兄弟公司从招商银行拿到5000万元的贷款,除了华谊兄弟的的两家关联公司提供担保外,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以个人名义担保(个人无限连带责任),贷款还押上了《集结号》拍摄出来之后的版权。南京银行为《小时代》提供的7000万贷款,该笔贷款采用的则是乐视集团关联公司做担保,加上乐视集团负责人个人连带责任担保进行增信。
这几年影视行业快速发展和高额的回报,吸引一些 VC/PE等纷纷建立影视基金。2000年以前仅有中国电影基金会一只专项产业基金,但到目前中国的影视基金已经达到上百家,管理规模接近千亿元。除了专业的影视基金外,几乎所有的大中型PE都设立了影视投资部门或者成立影视子基金公司。
让保险公司介入也是控制风险、筹集资金的好方法。 作为大型保险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完片担保公司会保证影片能够在工期和预算内完工,并交付到发行方手上。美国各大电影公司和一些独立制片人在做电影项目时,在拿到钱之前,一定要有担保公司在中间进行担保。万一电影中拍摄风险比较大或者做不完,担保公司会承担所有的损失,对于投资方是一种有力保障。
不过,中国目前尚未有保险公司提供这样的产品,像《金陵十三钗》和《赤壁》等电影的完片担保,都找的是美国的电影担保公司。有个好消息是,今年年初开始,全球最大的电影完片担保公司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已经正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
然而,不管投拍电影的钱是你自己的还是借来的,如果投资失败,动辄就是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打水漂。因此,电影投资控制风险的最好方式是多找些投资人入伙,从各个渠道筹集资金,分散风险,有钱大家赚,有雷大家抗。
联合出品是分散风险的好方式。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制作公司会与发行方、院线、广电集团一起投资,这样从宣传、发行、创作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组合,是最理想的一个状态。所以,现在与观众见面的电影一般都有很多个投资方。像电影《一步之遥》,投资方不仅包括姜文的北京不亦乐乎电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更有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英皇影业、中影、万达、上影等多家投资方。
接受市场检验前,先过审片关
中国特色的电影审查制度,无形中也增加了电影投资的风险。现在虽然取消了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但投资风险却增加了。
过去,制片方拿到电影剧本大纲后申请电影许可证,然后在完成剧本后将剧本提交广电总局制片审查处进行审查,涉及重大题材的剧本还会送交专项审批小组,审查通过后电影才会进入正式拍摄阶段。这样可以保证电影成片后通过审查的概率更高。
现在的情况是,取消电影剧本的审查,等于将前两个环节的审查都集中到了最后的成片审查环节。影片一旦在最后一个环节不能通过审查,整个投资就等于打了水漂。
例如,《一步之遥》就因为审查原因,在上映前被要求修改内容,最后不得不将首映礼延期。
宁浩导演的电影《无人区》在拍摄完成后4年才公映,经历了数次电影审查的修改意见,原因就是因为里面总有改不完的坏蛋,和破坏民族团结的内容。
多年前同样是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更是因为未能通过审查,不能在国内公映,导致投资方损失惨重。
一部电影到了审核环节,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过关”,一般都尽可能接受修改意见,毕竟电影发行环节环环相扣,时间上耽误不得。既能表达作品意图又能顺利过审,考验的是电影创作团队的叙事功底。甚至有的导演为了通过审核,大量运用各种“暗喻”,但是这也会导致影片踩中市场之“雷”:观众能否看懂?能否买 账?
院线排期门道多,避“雷”多思量
经过了审片关,一部电影最后要过的是“市场关”。电影的排期也成为影响票房的因素。如果一部好电影没摊上黄金时间档,院线排期少,那么票房也有可能惨败收场。
最早被开发的档期是由冯小刚电影开创的“贺岁档”,随后暑期档、“五一”档、国庆档等档期相继得到开发。暑期档、贺岁档票房往往是一年中最火爆的,制片方和发行方看重这两个档期,会拿出巨资打造的影片放在这段时间上映。于是,大量影片在贺岁、暑期两档扎堆的情况也出现了。如何在这两个竞争已趋白热化的档期内崭露头角、分得一杯羹是大部分电影完成了制作,在上映前所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
同类型电影扎堆在同一个档期,有的能笑傲江湖,更多的会沦为炮灰,毕竟电影票房容量是有限的。档期的选择实际上是一场博弈,在挑选档期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挑对手。
例如,电影《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就被认为选错贺岁档是很重要原因。年底了大家不希望在电影院看一些悲情题材的片子,宁愿看不动脑子的喜剧片。而2014年的《太平轮》票房失利,亦与贺岁档的氛围“不够匹配”不无关系。
在2014年一部并不受影评人关注的《京城81号》以4000万元的成本获得4.11亿元票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对上映时间的精准把控。除了2014年暑期档只有这一部惊悚类型电影,几乎无同类型电影竞争因素外,当时恰好在主演吴镇宇参加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2》热播当下,对影片的宣传也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作用,而如果早几个月或者晚几个月都难以创造这样的票房奇迹。
票房分账后才知是赔是赚
听到这里小王坐不住了:“裴老,如果我的这个电影项目题材好明星多,前期投资团队建得好,过审又顺利,安排的档期又没有什么其他公司大制作,是不是就能赚大钱?”
老裴猛吸了一口烟,缓缓吐出:“票房分账后才知是赔是赚。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对于投资人来说,票房就如同牌底,自己之前疯狂砸钱所期望得到的回报全都寄托于此。但有时候票房看起来很美好,投资人却未必能分到多少。
以一部投资成本1亿元的电影来算一笔账。如果票房收入有5亿元,首先要向国家相关影视协会缴纳5%的费用做为电影专项基金,另外还会缴纳3.3%的费用作为税款。这是“雷打不动”的必缴款项。
剩下的91.7%即4.585亿元中,投资方还要分给院线以及影院,比重一般为57%,毕竟渠道是票房的强力保障,也是整个产业链强势一方。除开这两笔固定支出后,5亿元的票房回报剩下不到2亿,而票房分配支出还远没有结束。
通常,一部电影在制作和宣传中分别由制作方和发行方负责,往往发行方都采用“外包”方式,当制作方将电影拍摄完成后,再由发行公司进行推广宣传,而在电影下映,确定最终票房后,作为“功臣”之一的发行方也会从总票房中提取5%至15%的分成,并充抵发行方在宣传时所花费的发行成本、电影宣传费等费用。
到现在,票房所剩下的部分才是投资方所获得的回报。如此计算下来的话,发行费用按最低分成计算,最后回到投资方手里的钱大约为1.87亿,也就是不到40%,而这其中还包含前期所投资的1亿元融资成本费用需刨除。
基本上,电影投资最后回到投资方手里的钱总体不超过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像《一步之遥》制作成本3亿元,按照国内片方的分账比例,最终4.8亿的票房收入或远远收不回制作成本。
听到这里,小王脸上已经有些不耐烦的神色。老裴望向他,缓缓地说:“电影投资圈的喧嚣,只是将20%部分的盈利被外界不断放大。很多投资人以为只要赌对一次,就能赚回数倍的利润,一举把之前的亏损全部捞回。这就是赌徒心理了。”
“当然,艺术有时候不是钱能衡量的。电影投资的得失并不该简单归结为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这些投资背后可能还充斥着个人的理想与情怀。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并不以赚钱多少来衡量。”
“如果只是单纯从资本趋利的角度看,这实在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年轻人,我看你有道灵光从天灵盖喷出,年纪轻轻的就有一身横练的筋骨,最后送你一句话:‘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小王呵呵道:“既然有钱,何不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