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的社交媒体怎么玩:不要“公开”社交,要“私密”聊天
2016年,新闻机构会认识到,用来传简讯和聊天的应用不仅是渠道,还代表着“社交媒体”发生的重大转变,而那种转变将会对现有的传播策略和商业模式构成巨大挑战,现有的观点将会分崩离析。在2016年,我们可能再次认识到,互联网正在切切实实地改变现实生活。
至少眼下,大家都隐约意识到了即时通讯应用的崛起,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有这么几个:“阅后即焚”的Snapchat,微信,Facebook旗下的聊天应用Facebook Messenger,还有办公交流应用Slack(下文将介绍这几款应用有什么相互联系)。到目前为止,它们都被新闻机构视为游离于核心之外的边缘社交媒体策略,大部分还是依赖Facebook和Twitter两大社交媒体巨头进行的。他们以为,这些平台(或者与之类似的平台)仍会保持霸主地位,似乎依靠新闻推送就可以屹立不倒。
如果说这种推测是错的呢?如果说,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流”,作为约会和联系的主要模式实际上在走下坡路,就像过去的报纸头版一样正在过时,那又该怎么办?已有迹象显示,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Twitter的衰落,今年Twitter未能在美国市场吸引新的注册用户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 但媒体工作者本身可能对Twitter的衰落最为后知后觉,因为通过Twitter向大众传播资讯具有可视性和即时性,这对需要追求时效和受众的记者很有吸引力。
虽然有关Twitter处境不妙的议论或已开始涌现,但是眼下Facebook的新闻推送仍被视为社交媒体领域里的一个可靠工具。不过,要是回顾一下Facebook过去一年里真正做出的成绩,我们会发现,他们最高调的一项工作就是给Messenger加上一些类似挂钩的特色功能,从而关联其他应用,在聊天层面融入各类服务,还有尚在内测的虚拟个人助理Facebook M。Facebook还有一个最新动作——推出独立的手机新闻客户端Notify,又是一项非Facebook主流的应用。总之,这一年里,Facebook并没有在新闻推送方面做出什么新成绩,倒是更侧重于视频方面的开发。Facebook已经表示,公司的大部分业务最终都会放在视频与虚拟现实上,变得更像是YouTube或者其他视频平台的竞争对手。
将所有这些信号归结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新闻推送方式,今后很有可能不复存在。至少要不了多久,新闻推送的作用就会迅速减弱。
作为新闻机构业务策略的基石,社交平台正在走向衰败,同时聊天平台逐渐兴起,这注定在未来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潮流: 公开或者半公开的社交平台正在变得更封闭、更私密。这体现出人们更注重保护和培养社交空间的愿望,年轻一代的这种意愿尤为强烈。
社交平台正在走向衰败,同时聊天平台逐渐兴起。
这些新型的社交媒体也给新闻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希望如此)。上述应用——Snapchat、微信、Slack和Messenger——不具备相互替换的共同点。无论是在适用的语境、面向的群体、还是媒体类型等方面,他们都各不相同。但是,还有这么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沟通范式都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少数。对传统媒体来说,这种范式还比较陌生,但在Twitter、Facebook等一对多环境的平台下,这种方式就轻车熟路了。这些在线平台更侧重对话而非传播,侧重沟通而非发布。在对话环境下,新闻业会怎么变化?新闻从业者该如何应对新环境?
展望未来,有可能出现两种结局。一种结局是, 随着侧重传播发布的公开平台日薄西山,即时通讯类平台可能扩大疆域,为了满足用户分享内容、保持联系的需求还得增加一系列新功能,或者适应用户和出版商新的行为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业可以逐渐转移到并利用读者喜欢的新平台,让自己发布的文章更倾向对话方式,不再强调静态的文章和内容。当然,这也会产生许多问题,涉及商业模式、作者权利、问责、存档等方面。
另一种结局是,即时通讯行业可能根本不适合新闻与内容发掘的蓬勃发展。 新闻具有培养公民意识和发起公开对话的作用,那可能在根本上就和即时通讯平台强调私密互动的特性格格不入。 这样就会出现需求鸿沟,于是新类型的平台就有了发展机遇,我们需要新平台在出版、策划、分享和发掘内容方面创造更深入的体验。 新环境要能明确支持新闻产业的需求,开创新环境的重任甚至可以由新闻业自身一力担当,以便让读者得到更好的体验,让出版商提高变现能力,实现真正的双赢。
无论未来会怎样,当前社交媒体环境下培养出来的策略或许很快就无法再吸引新的读者。 互联网一再以活生生的事实教导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出版商最大的错误就是以为现在的方式可以长久适用,但是实际上,我们必须随时去尝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