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新中产的「焦虑」-36大数据
作者:巴九灵
7月底,我们发布了《吴晓波频道2017新中产报告》,提出关于新中产的26条真相。
这是一份总貌式的报告,发布后就引起了很多讨论,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部分观点的,有提出建议的,也有希望看到更细致内容的。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新中产心中的6条普遍性焦虑。
阶层流动之痛
新中产是一群对自满意度评价和整个社会发展前景评价双高的群体,两者的平均评分(满分10分)分别是6.96分和7.84分。
基于这个数据,我们上一期得到一个结论是,新中产是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群体。
反过来讲,我们还可以这样说,新中产对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满意程度,不如对国家的满意程度。换言之,新中产认为,在未来,中国理应进步,但自己的社会地位,更应该上一层楼。
阶层的固化or流动是今天普遍被讨论的一个议题,对于新中产尤甚。
如果是富豪,根本不需要担心学位不如学区房;如果是低收入人群,也不会担心学位不如学区房,因为他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只有中产阶层,最担心“学位不如学区房”。
在学区和学位的的比价中,中产人群可以选择,但教育是其中最好的选择。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门槛,学区房的价格提高,意味着中产人群过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成本提高了,他们当然是最应该忧虑的人群。
害怕错过美好人生
生活之痛
对于新中产而言,这是一个丰裕的年代。
选择权,是新中产生活的核心命题,我们可以说“当手里拥有了选择权的时候,我们才会去做我们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情,才能把生命浪费在我们认为美好的事务上”,但也可以说,选择意味着需要放弃。
与过去的任何代际人群相比,新中产都更认为自己有机会、有能力并且应该过上美好热生活。
丰裕的另一面,是选择的恐惧,是焦虑,是欲望适逢其会的张牙舞爪,不可避免。
害怕跟不上时代
学习之痛
新中产的第三项焦虑,是知识换代太快,怕竞争力下降,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我们的报告显示,过去两年中,新中产最愿意为之付出的新增消费是自我成长,听讲座、买课程、参加社群,你能想到的方式,统统都有。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知识还不足够,担心被时代甩在屁股后面。
学习,大概是用来缓解内心不安的最佳途径,它的受欢迎程度有多大,就说明新中产心中有多大的知识危机感。
害怕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
职业之痛
在职业上,新中产的态度是进攻性的。
相比于压力,事业上的自我实现是更多人焦虑的事情。在工作选择上,新中产看重的是“更宽广的施展平台”“更符合前沿趋势的行业”以及“薪酬、期权待遇”,新中产在调查中认为这些选项重要的程度,都超过60%,而“工作压力更小”,仅仅只有10.7%的人选择。
害怕收入跑不赢房价
买房之痛
“买不起房”这件事情,对于一个城市的外来者而言,相当的不友好。
没有买房的新中产,并不是大多数。根据我们的调查,至今还没有购房的比例为19%,其中一线城市中无房产的比例为22.9%。但在一个城市中,20%的人,在数量上也是绝对可观的,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大多是来自于外地的年轻人。
我是80后,回老家镇上又干不了什么事业,在深圳一个月一万多但是又不能在深圳买房安家。像我这样的人最后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最终还是会被深圳淘汰。想想就桑心。
小巴相信,还有很多人和这条留言描述的一样,收入不低,而且也在稳步增加,但就是买不起房。
害怕生命与健康受到威胁
健康之痛
安全与健康,也是中国新中产最关心的事项之一。
每一次的公共安全事件,都会搭载朋友圈刷屏式的消息。比如2017年这个不太平的夏天,地震、火灾,生命的脆弱与宝贵,一显无余。
焦虑,大概是一种求而不得的心态,焦虑什么,就意味着什么重要。
它不能算太好,但至少也不能算太坏,因为当社会还存在对某一类东西的普遍性需求时,就意味着大家在内心还是认为,它应该得到满足并且有机会得到满足。
如果哪一天中国人集体对美好生活、买房、学习或者跨阶层流动丧失了焦虑感和饥饿感,或许是更加值得担心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动力或是机会这两者,至少有其一已经消失。
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情,中国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焦虑感不会远离新中产人群。
回顾新中产分析报告系列
除了以上六条普遍性焦虑,这份新中产报告还从投资理财、消费、职业、生活、住房等方面带你系统了解新中产人群和他们背后的商机。
End.
转载请注明来自36大数据(36dsj.com): 36大数据 » 大数据解读新中产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