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回到相约的地点,用手机找到当年埋在虚拟世界中的时光胶囊:YIYA胶囊日记欲做一款能让人感动的LBS增强现实应用
在 36氪 新办公室旁的雕刻时光咖啡,YIYA胶囊日记两位创始人之一王小易这样向我描述YIYA胶囊日记这款手机应用,“试想一下,你家姑娘一路从北京去到成都,在路上的每个角落为你埋下一段文字或是一张照片,而这每一段话和每一张照片,你都只能三年后把车开到当年她“埋下”时光胶囊的地方,用YIYA时光日记才能打开,这就是我们想做的。”事实上我没有女朋友,也不会开车,但依然被这两个中年大叔的情怀感动了。
简单的来说, YIYA胶囊日记 是一款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显示日记和时光胶囊的应用,并且带有一定的增强现实功能。具体来说,YIYA的日记功能允许用户撰写300字以内的日记,并附上图片,视频等,然后以“气球”的形式放飞日记。这个“气球”会以增强现实的形式悬浮在你放“气球”时的位置。从远处走向这个位置,会看到气球由大变小,到了一定的距离内方能打开这个气球,看到里面的日志。当然,你可以设置只有指定人群才能看到这篇日志。
时光胶囊则是开头提到的功能,能够让包含照片,视频,文字等信息的“胶囊”只有在特定的时间以后才能被特定的人打开。和气球日志一样,这枚时光时光胶囊会停留在你“埋下”它的位置,以一个“瓶子”的形象悬浮在空中,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比如一年后),你所指定的人才能将它打开,看到当年“埋下”时光胶囊的人留给你的信息。
我认为YIYA胶囊日记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是一款“反便捷”的应用。因为互联网最大的功能之一便是让世界各地的人不用去到特定的地点(比如图书馆)便能获得只有在那里才能得到的信息。而YIYA的特点则是一定要在特定的时间去到特定的地点才能获取特定的信息。不过这样做有两点好处:首先是场景的细分。比如在大学里,用户身边的气球日志可能都来自这个学校学生,内容也都与这个大学有关,能基于地理位置细分人群。二是信息量丰富。还是用大学举例。在学校的BBS上说,“唉,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理教上课了”与在教室里发一条气球日志,只有当同学进入这个教室时候才能看到“今天是我在这个教室上的最后一节课了。”并附上第一次在这个教室上课的照片,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对现实场景的限定相当于给LBS日志提供了海量的背景信息,包括时间,光影,气味,人群等。
YIYA时光日记的两位创始人都来自于一家预计今年下半年上市的股份化改制企业的管理层,之前完全没互联网从业经验。联合创始人都哲明说,“刚进入公司的那几年,我们经常一个人开车在全国各地跑,平均每个月能跑5000公里。你知道开夜车是特别孤独的,当时我们就觉得内心有些东西想要表达出来。现在公司要上市了,内心想要表达的那些东西反而找不到了,让人特别后悔和可惜。我们做YIYA时光日记就是想帮别人弥补这个遗憾,别的不说,我们至少要做一款能感动自己的应用。”
坦诚而言,我很欣赏YIYA时光日记的想法,它突破了一些传统互联网人思维的定式,然而这款应用也遇到了许多国内跨界创业者普遍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技术和美工跟不上,另一方面是产品定位不够清晰。
首先YIYA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增强现实应用,那么便会遇到定位问题,怎样利用手机里的GPS模块、三轴陀螺仪和重力感应计将气球或者胶囊准确的固定在其应该出现的位置,这本身便是一个比较困难的技术问题。尽管YIYA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目前的定位情况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同时,在美工上YIYA也显得有些不足,UI的界面和交互设计较为优美,然而气球的设计却会显得简陋和笨拙,这显然源于美工人员的不足。
在产品定位上,YIYA也遇到了一些困难。YIYA的本意是一款增强现实的LBS日志应用,然而日志和胶囊都必须通过YIYA的应用查看,前期用户量的不足必然会影响用户粘性,久而久之,没有用户基础的私密社交便如同无根之草一般无法发展。因此,YIYA加入了一些陌生人社交的属性,允许用户发可以让所有人看到的纯公开气球日志。但这又是LBS的增强现实的陌生人社交的打法,比较类似于“ 这儿 ”,然而YIYA又没有设置便于陌生人社交的功能和属性,如果纯做陌生人社交,又和本意相悖,纠结。因此,YIYA在产品定位上还需要再打磨。
两位创始人表示,未来YIYA时光日记准备在现实增强技术上做更多探索,比如利用识别技术,在任何平面上留下AR信息的形式来做私密社交等。并且,YIYA还准备利用WIFI定位等方式提高定位精度以进一步改进产品。目前YIYA的团队正在招聘UI设计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自己的简历投到zhaopin@cpem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