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做了16年公益顺风车的王永终于考虑商业化了,他做了“微微拼车”
“北京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了540万量,虽然北京采取了摇号购车、尾号限行、外埠车辆进六环须办进京证等措施来降低市内交通压力,但北京每天的拥堵路况仍然成为一种常态,拼车市场可以说是需求一直有,但是从未被满足。” “ 微微拼车 ”创始人 王永 此前曾做了16年的公益顺风车项目,现在他是移动互联网拼车商战的姗姗来迟者。
微微拼车成立于2014年4月,简单来说,这个产品是希望私家车车主可以把自己上下班时间段的运载余力共享出来,让顺路的乘客顺道搭乘。一来私家车车主可以以多认识几个朋友、能够和人闲聊的心态去帮助需要用车的上班族,二来乘客也可以以比出租车更低的价格用上车。
当乘客叫车时,他输入起点地理位置以及终点的地理位置之后,系统会计算出打出租车需要的价格,用户可以参考这个价格自行出价。再点击“我要拼车”,司机接单后,用户再预先将费用结清,双方的交易算是初步达成,之后就可以联系接乘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用户在出价时是颇有任意性的,他不能按照市面上的惯例“看车给价”,也就是分经济型、舒适性和豪华型的车付多少不等的钱。在我看来,这其实有利有弊,好处就是乘客掌握了主动性,即使出较低的价格,只要车主够顺路也还是会接单,但这种情况估计只有在车辆极大饱和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弊端也比较明显,乘客给出价格后,如果过低,没有车主接单,乘客需要浪费时间成本不断试错重新出价。
这点其实王永并不担心,他表示初期会以补贴的形式鼓励司机接单。在他看来,“打车是加价逻辑,微微拼车是减价逻辑,当我们的车越来越多的时候,拼车费用也会越来越低,随着价格走低,它能获得的用户也会很多。”也就是说,就是拼车归根是分摊油钱的逻辑,并不是真的盈利,随着车越来越多,现在还需要靠用户给高价吸引车主来接的逻辑就会打破,乘客能以很低的价格拼一段距离,到时候拼车的价格会恒定比专车低,理论上讲,潜在用户量也会很多。
用户支付后,车主和乘客就能看到对方的电话号码了,除了电话沟通,“微微拼车”应用中的IM功能还支持双方发送语音、互发坐标,方便用户之间联系快速拼车。王永表示微微拼车还将推出“附近的人”功能,帮助用户匹配车主及线下交流。
这里要再说说车主和乘客的的线路匹配。用户在微微拼车发布路线后,系统后台会推荐相近路线,并且在随后出现更加适宜路线后,数据库会自动匹配再次推送给用户,另外微微拼车团队正在和清华大学电子系实验室合作最新算法:地理网格匹配,在用户发布路线的途径上以点算法匹配拼车,该算法也即将应用在新版本的微微拼车中。
至于安全问题,“微微拼车”采取使用后评价的机制来建立信用——如果有两位车主都给了一位乘客差评,即表示此人素质不够,那么他将不被允许再次使用叫车服务,这和 Airbnb 房主与租客的相互点评机制也很类似。当然了,车主在搭人前要上传驾驶本、行驶本、车前的45度的照片,还有工作单位。搭乘结束后乘客对车主也有评分机制,此外,乘客第一次乘车时填写姓名和身份证号,就会免费获得一份10万元的拼车人身保险。
目前,微微拼车已有100名员工,其中有30个人的技术团队,现在的成单量大概是1000单/天左右,王永表示微微计划在春节前扩张到10个城市。王永同时是咨询公司“品牌联盟”董事长,联合创始人兼CEO蒲繁强曾供职于华为、IBM和金山软件,他此前曾在互联网餐饮、互联网金融领域两次创业,微微拼车算是他的第三次创业。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Ne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