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付费和粗糙的大数据,这就是是挂在互联网音乐背后的俩大秤砣#2014网易未来科技峰会#
我不了解离了许环良的海蝶和失去宋柯的麦田要怎么走下去,但是这两位曾经培养过林俊杰、朴树等一线歌手的大佬们,似乎并不遗憾于与老东家说再见。并且在互联网音乐的创业热潮前,显得特别笃定与自信。
我们看到互联网音乐里的颠覆
宋柯在离开海蝶音乐后,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恒大音乐,作为董事及总经理,他和玩转互联网的高晓松还是一起坚守在音乐产业。在他的眼中,互联网行业每一季都会出现一个热频词汇,从B2C到互联网思维,而其中最适合音乐产业的,是O2O理念,这让互联网音乐前景非常可观:
音乐节就是音乐的2.0版本,因为每个人都参与到其中,而有了人参与,才会有价值。当音乐节和类似的活动结合到线上的时候,就会出现快速膨胀的现象。最典型的是票务,像恒大音乐就通过微信等平台直接售票。
许环良相比高晓松则显得腼腆许多,在表达观点上,也一直强调,互联网音乐或许还在摸索阶段。不过自己再次创业是因为真的看到音乐产业的拐点,需要重新思考。所以在确定思路前,他和很多的“网友”聊过,最终在艺人经纪和销售渠道上,看到了颠覆的希望:
我觉得需要改变的,是公司和艺人连接的方式。过去艺人从属于唱片公司,但做了这么多年音乐后,我们越来越觉得,艺人需要自己的想法,唱片公司应该选择和他们合作,奇大就是做这样的事情。而近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我们在网上传播的合作歌曲《不将就》,而且通过网络媒介传播,也颠覆了传统打碟背后复杂的多重渠道,是非常有意义的。
什么拖住了互联网音乐的后腿?
在这个话题上,两个巨头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版权问题。宋柯非常直接的指出,首要解决的就是“一首歌卖多少钱”,把这个解决了,才能开展后面的革命。对于这种痛,同是天涯人的网易云音乐创始人王磊也曾经有过一样的 抱怨 :
国内缺乏支持正版音乐付费的政策环境,几大互联网音乐服务供应商又在版权购买上一掷千金——两相联动,让音乐领域的创业公司很难做。
而在许环良眼里,一旦有了完整的版权付费机制,这个产业最后还是回归到内容,关键是歌好。当大环境一致时,一个公司必须拥有一个杀手级产品。
其次,两个人还都提到了最近大热的大数据,可能对于音乐推荐这块,大数据还是做得太粗糙了。比如我们现有的模式是,用户喜欢林俊杰的歌,后台就会推荐另一个相似风格歌手给他,但并不能精确的判断出用户喜欢什么风格,比如是快歌/慢歌,抒情还是壮烈(听一首林俊杰的曹操,系统自动推荐同样壮烈的《向天再借500年》才对啊)。
而在许环良眼里,数字化的音乐分解也许会成为一个细化大数据的好方法。比如一首歌,系统分析出它的长度、速度、歌手、配乐乐器,就能更精确给出相类似的音乐。
最后忍不住吐槽一个话题,当问到我们中国艺人经纪有没有可能参考日韩模式时,宋柯非常不客气的说:人家艺人产业是黑白两道支持,咱们有吗?!所以各位韩饭,是真的吗?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Leah]
AD: Windows Phone开发者交流沙龙 北京站启动 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