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 VS.想穿戴、可穿戴≠可见...... 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现状的几点看法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作者Charles Hudson是手游公司Bionic Panda Game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同时也是SoftTech VC的一名VC。他在文中简单谈了一下他最近对几组可穿戴设备(Google Glass、FitBit、Jawbone Up和Pebble智能手表)体验之后的几点看法。原文载于其博客。

可穿戴 VS.想穿戴
我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对于用户来说,还仅仅是“可以穿戴”,而非“想要穿戴”,目前我们所处的市场阶段是:厂商竞相去实现这样一个功能,却忽略了产品的时尚感和设计感。

可穿戴≠可见
我体验过的许多早期的可穿戴设备都在身上明显可见。它们或是戴在脸上或是戴在手腕上,别人一眼就能发现。但我认为有趣的可穿戴技术也可以是无形的,改善第一代可穿戴设备设计的一个方式就是尽量把产品“藏起来”而不是让它明显可见。

续航能力差
同其他大多数电子设备一样,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力是其痛点。我已经有一堆东西需要一天一充: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这些可穿戴设备无疑是增加了这一负担。下一代可穿戴设备若想实现真正的飞跃,首先要保证数周的续航能力。

过于依赖智能手机
许多可穿戴设备不设有原生的网络连接功能,依赖于通过蓝牙或其他方式与另一个拥有更强处理能力、更多内存和存储量的设备进行连接(通常为智能手机)。目前这一代的可穿戴设备是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设备设计的,它们无法单独生存,它们只是智能手机的补充和延伸。

可穿戴设备的UI和UX有大量改善空间
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去理解智能手机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但即使如此,我们对数据连接、GPS和传感器的组合能碰撞出什么火花依然一知半解。相比之下,我们对可穿戴设备的探索才刚刚起步。

SOURCE: charleshudson.net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36氪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