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柳问》作者张涛: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核心依旧是“人”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这是一个一位80后与一位70后聊一位40后的故事。

当我告诉几位同事,我们获得一个专访《柳问》作者张涛先生的机会时,同事们都会惊奇一下,但立刻就会想到,柳先生可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科技业创业者啊,而张涛先生曾在柳先生身边担任了8年助理,之后在万达工作,现任安踏副总裁。不过,张涛先生多次指出,他这本书不是为联想背书,而且以柳总的声誉,也不缺一本为他传名的书,所以书封上也没出现“联想”二字。

不过对于40后的柳传志先生、70后的张涛先生,我这个80后可以去采访些什么呢?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与您们完全不一样了,而作为企业领导者的您们如何去“管理”这些新生代的员工呢?

对消费者的认识和对管理的认识都要回到对“人”的理解上去

张涛先生:我有个90后员工就当面告诉我,如果他做的不开心他就会辞职,因为他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开心。我想,这也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因为这帮孩子多是独身子女,而且有啃老的资本,他不会为了五斗米折腰。但是说到80后、90后的叛逆,我们70后在年轻时是一样的,也很叛逆,只是当时的环境只能把我们摁在有限的几个选择里。但是我们依然不会被时代束缚,你看,马云不就是个叛逆的60后,雷军也是啊。而我也不愿意过10年、20年后的人生都很清楚的生活,所以很早就没有继续留校任教。

进一步说,时代的变化本身也是我们任何人都要去思考的,清华社会学教授孙立平研究现在中国阶层的书里就指出,现在中国的社会阶层早已不是几个阶层就可以囊括的了。这对于我们去分析消费者行为也很有必要,过去界定消费者的方式现在已经不灵了。管理也从来就是关于“人”本身的,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依旧是关于“人”的,而这一点,柳先生早就指出来了,而且一直在联想践行,柳先生的“管理三要素”是指: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这三要素的核心就是“人”。

36氪 :但是,互联网时代环境有哪些不同?

张涛先生:接着我们刚聊到的“人”,以前的消费者是一批一批被满足的,但是现在,世界的趋势是每一个人都被尊重,消费者已经完全被重新组合了,按过去的“收入结构、沿海-内陆”等方式来界定消费者已经不可行了。为什么,因为你还是要回到对“人”的理解上去。

36氪 :所以您写的《柳问》依旧是在思考柳先生的思想。

张涛先生:是的,但我不仅只是思考,我也在用行动去思考。当时我辞职联想时,我就直接对柳总说:“我在您身边工作了8年,我想到企业外面去看一下,管理三要素到底是真金白银,还是仅限于联想的经验。”然后我去了万达,现在来到了安踏,这是我待过的最刺激的行业,每天都要和消费者当面打交道。反过头来看,柳先生的管理三要素还是经得起考验的。柳总说过:“我的管理三要素不是管理学,而是一套分析框架。”我在这本书中,就是尝试去梳理这套分析框架。

36氪 :前不久 36氪 专访了丹华资本创始人张首晟教授,他说:“能看懂知识体系间本质的人,可以抓住无数的机会。”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很紧密的,但中国教育有如此多不足,这对于经历了十几二十年学校教育的人而言,如何在企业中发挥出创造力呢?

张涛先生: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阶段性的,人的成长也是动态的,即使一个人会接受病态教育,但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以前那样的影响了,说高考是“独木桥”,是说学校教育给人的选择是单一的,那时人们会放大学校教育的作用。但现在学校教育只是个人整个成长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而大的社会教育是多元的、全息的。中国学校教育确实有很多问题,是现在的孩子能受到的教育绝对不只是学校教育里的。

36氪 :今年,一位学者在Google待了一年时间研究它,思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如何进行管理,其中她强调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这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但是,我们放眼望去,在中国“创新”更多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口号”,所以,请您讲讲《柳问》中所看到“创新”。

张涛先生:虽然Google和联想出来的员工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character:那就是都是“强企业文化”里出来的,联想出来的人都挂相:有格局感、敢于当一把手、好用。联想的忠诚度很高,就是因为尊重人。

36氪 :最后请您说说在《柳问》中,您还没问的问题。

张涛先生:这个我要厘清一下,《柳问》这个标题里的“问”字不是指我在问,而是指柳先生在问。我跟你讲个故事,当公司的股价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战略冲高到70块港币,公司的业务也在国内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柳总却在这个节点把我们召集在一起,谈到了公司面临的隐忧。这个隐忧就是,基于对人以人为本的考虑,从而没有采取“一个人留下另一个人离开”这种西方经常采取的方式,而是对企业进行了分拆,从而为整个联想集团的发展保留了火种,这在今天看来是非常以人为本的做法。

我有一个说法,没有跟他本人求证过,那就是说“柳传志不代表联想,他已经超越了联想。”而他自己不计报酬的到处演讲,讲自己的经验,这是他内心的high点,他这么做不是说要给自己增加什么名声,而是他自身的企业家责任感,对于柳传志而言,他最大的心愿是再造一批不是联想的联想,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去激励一批志在打造基业长青的企业家。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骁骑]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