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e talk 香港站总结(下):行业观 | 36氪
在wise talk 香港站总结的上篇中,我们讲到了两地人眼中的对方,细数嘉宾所抛出的有关内地市场、香港公司及两岸人的观点。对于那些没有通行证,觉得香港有够遥远的读者来说,下篇更照顾到你们,涉及大家创业的共性。如果你对创业疑惑,在寻找机会,那下面的总结不要错过:
他们眼中的创业,机会来自哪里?
在香港wise talk的会场上,我碰到一个奇怪现象。相比其他创业沙龙, 我在香港会场上遇到了更多偷偷做着创业梦的人。真正放弃香港社会所认同的(投行、金融)路,一心去创业的似乎并不多,所以在这里我们从机会出发,也和香港之外有创业梦的大家共勉:
从自身出发:
从blink的周天讲起。看过上篇的读者大概记得,周天当初创业就是从投行直接转向软硬件的,可以说跨度非常大。而周天总结到自己开始创业,不过是和另一位创始人一起,希望做些打工做不到的事情。当初他们想过不少领域,但最终敲定下来做软硬件,原因之一是硬件更容易赚钱而不是烧钱。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业的时候要考虑自己有什么地方可以做得比别人好。虽然两人当初都来自投行,但blink 最初就是因为他们品味一致、对自己的设计有自信而开始的。blink的另一位创始人在硬件上也是一个顶几个,最新的扬声器产品在当初无论是开模具、做电路也都是一人搞定。
从领域来看:
嘀嘀打车所引发的“脏活累活”壁垒思考:
这个思考来自华光资本董事长patrick张永汉给我们讲的有关嘀嘀打车的故事:
在今年一月份嘀嘀打车还是估值1000万美元的时候,华光资本曾打算在金沙江创投之后跟投。当时金沙江对嘀嘀打车的投资是钱还没打过去,vie结构也还没做。 但因为试用嘀嘀打车时遭遇到传说中1-2%的“差评体验”,patrick将跟投嘀嘀打车的事搁置了一周(过了个春节)。而一周之后,一切都变了。嘀嘀打车不再接受风投。
原以为嘀嘀打车是想抬高价格的patrick最后迎接到的是腾讯对嘀嘀打车b轮投资的消息。两个月的时间中,嘀嘀打车的估值瞬间涨了6倍。 后来听说, 马化腾在决定投嘀嘀打车时表示,只要在1亿美金以下,就一定要拿下嘀嘀打车。
反观这次错失投资机会,patrick顺带总结了一下马化腾pony对创业公司的看法。他在两年前曾问过马化腾pony:什么项目会选择干掉它,什么项目你会采取收购、去买。pony的解释是:如果影响到核心战略的,一定会自己做;而那些他不想干、没能力干的但又能整合优势的领域,则会去投。简单粗暴地总结,就是腾讯会投资粗活累活。
在patrick看来,pony选择用6000万美金的估值竞嘀嘀打车,是因为嘀嘀打车做的,就是腾讯不愿意干的o2o中的offline。 嘀嘀打车最辛苦的是找出租车司机谈,团队特地在北京机场做出粗车司机休息区,一个个地去拉生意。而嘀嘀打车对于腾讯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盈利模式,还有与微信整合的机会。
回头看看腾讯、阿里最近在买什么,你会看到他们喜欢去投资这种做粗活累活的公司。阿里入股高德软件,除了因为地图牌照国内没多少家有,还因为高德地图的更新也是粗活累活,需要几千人去扫街更新。让巨头从0开始把这些事做起来,成本太高。
在patrick看来,互联网创业非常凶险,初创公司很容易被替代、干掉。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者可以考虑那些能够通过积累形成壁垒、并且有机会让别人去做整合的领域。对于这样的领域来说,产品并不一定要有大量用户。但愿意持续做粗活累活、扫街,在他看来就会产生这样的壁垒价值。
大数据与o2o的机会,互联网是逻辑思维:
引用马云说的,互联网是一种逻辑思想方法。
投资人们看好o2o,正是因为o2o是用互联网的思想精神去做传统行业。前几年在美国流行的降级论也是想指出了这点:互联网精英用他们的思维和方法做传统行业会容易成功。
patrick看好那些垂直于传统行业的大数据也基于此。在他看来,zara也是家大数据公司。因为都是直营,zara根据销售反馈数据做及时的调整,能让受欢迎的款式快速制衣、出货。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模式做传统行业,也是一种提高壁垒的方法。
那些你可能没想到的创业风险:
创业有风险,但创业者应该考虑的是盈利模式的上下限:
被观众问到打的软件面临政策风险的问题时,patrick表示,投资人不会这么傻,因为创业者不提风险就想不到有风险。
像嘀嘀打车中加价功能算是灰色地带,但腾讯投它很简单,因为它有可能是整合到微信上的好盈利模式。本来做创投就是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腾讯来说,这样的投资即使损失也不是太大的数目,况且pony本身的政治背景说不定还能帮上嘀嘀打车一把,的确是件可以一搏的事。
比起担心商业模式的风险,创业公司反而要首先想清楚商业模式的上限到底在哪。在之前,他们看到很多项目没有投,都是因为市场太利基了。这对于很多香港公司来说尤甚,他们很多是“小而美”的公司。
“小而美”和“跑得快”都需要考虑的:
patrick说,创业项目在他眼中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是尽量不要融钱的“小而美”公司,如果融钱之后就需要做没有必要的收购、扩展;另一种是需要融钱的“跑得快”公司,在这之上的投资需要看各家公司的不同想法和战略。
总得来说,创业公司在收到投资后常会面临几个问题,那就是团队的扩展以及市场的投入。
华光资本曾经投过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但这家公司融了3000多万业绩却没起来。patrick回顾它失败的原因,在于公司将大部分的财力、精力用在了拿流量和请人身上。一年内,这家100多人的公司变成500多人,而事实是,人多却不一定好办事。“团队大小不重要,文化、向心力才是最重要的。人越多就越难管理公司的文化。我经常跟我投的ceo说,要注意,如果100、1000人中有5个人在偷懒,那他们就是在污染。”一般都是不好的东西去影响好的。公司的企业拼搏文化、价值观和人数的多少没有关系。
而在市场的投入上,patrick举了个红酒公司的正面例子。这家公司让他感到安心,是因为公司创始人没有将资本麻木地投入市场。公司创始人对红酒市场的见解让他觉得在理:中国红酒市场是文化产业,花钱去吸引新用户,让别人喝红酒是很难的。所以在投入市场时,公司要做的是把喝红酒的人给圈起来,通过crm等其他手段把他们的重复购买给做起来。
在这之外,整场wise talk下来,我还听到了不少建议:比如善用国内资源;选择对的投资人,考虑投资能给你的附加值;想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考虑创业公司带来盈利以外的社会价值等等。在这边限于精力,就不一一详述了。
最后,正因为startlab、创业公社以及港中文创业研究中心的支持,我们才成功将这场汇聚各方观点的沙龙办好。在这里,再次谢谢他们,也谢谢各位的参与。希望之后的wise talk能够继续得到各个城市创业者的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