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E 1.0前奏】对话Same创始人许旭恒:孤独也可成社交网络
Same是谁?
Same 是到底是什么?我不想简单冠之以状态社交之名,因为它 太包容了 。我的一个感性认知是, 它的信息结构跟意识流体很相似——以一种感觉定位一个时空场景 (如果你看过《追忆似水流年》的话)。只是Same作为一个产品给了用户一系列简单好用的工具来表达这些个细碎的状态、情绪等等,从最初的建立图文频道,到后来的打卡、投票、语音贴纸、音乐、电影等等频道都是如此。
其实,Same为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在于: 无关注、无评论、无关系链 ,用户和用户间仅有的交互就是:点赞表示同感,直接私信聊天,以及将看到的有意思的东西转发给最近“打过照面”的某一个人。光脚的,穿鞋的,做点什么,不做什么,各自安好。
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交?我在该产品上把“喜欢Same的原因”这个频道扒了个底朝天,上面的用户是这么说的,
“反正没人认识我。”
“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发现的惊喜,分享的快乐。简单的人,简单的想法。”
“Same算是孤独社交吧。用户群体80%为女性,有点像早期的豆瓣,用户构成还很纯净,孤独的人很多很多,孤独并不等于寂寞。”
说它太包容是因为,Same上可以有“大便中”、“拍井盖”、“专注呼吸二十年”这样无厘头的人类共同体,也可以有“我纷纷的诗欲”、“高逼格电影”、“想你的时候拍云”这样的文艺狗,不知道挑哪件衣服可以上来发起投票,关键是,十有八九会有陌生人理你。
如其创始人许旭恒所言, Same希望通过生活的细节去还原普通人在互联网上最丰满的自己 ,这无数个瞬间合成了Same这个整体,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和共鸣。这有可能是一种兴趣,但更多是状态、情绪和习惯。
Same从哪里来?
许旭恒不喜欢社交网络上普遍的热闹,于是在Same上你看不到排成长龙的留言,他觉得微博上的 神最右 不能代表普通人生活的本身。我大致刷了刷他在Same上的Profile,可以说写得一手好诗文,烧得一手好菜,消受得了人世清欢。
许旭恒跟我聊到,有段时间他发现,在同一个体制,同类职位下工作的人,思维、说话方式会变得出奇的相像,这很枯燥。这也是Same之所以取名Same的主要原因。他说自己对很多东西都很悲观,人需要一些像甜点一样的东西来支撑我们的生活,希望能在同质的生活里面找寻一点点不一样。Same的一个个频道其实很像是一个个“命题”,他希望能借此引导用户更敏锐地感知、思考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许旭恒本人很喜欢诗歌,但是po在微博、朋友圈上的话大家会觉得矫情,这些东西对一个媒体化的平台来讲太小太细碎了。这也是他选择做陌生人社交的原因,陌生人对此会宽容很多。
Same最早于2011年底只推出了海外英文版,不过做了3个月就关掉了,因为早期的几千用户来自各种文化背景,互相理解对他们而言是不易的,团队甚至不知道怎么迭代产品。接着才又转向国内来做。这个时机非常有趣,Facebook、Twitter如日中天,微博也正当其时——这是向左走的队列,2010年底出现的私密社交应用 Path ,和2011年年初的基于地理位置的弹性社交 Color (用户在周边200米范围内共享信息)就有些反潮流了。
这个时间点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一个非常好玩的状态,他所受启发主要在于,当时信息模式或者流向正在发生改变,跟我们在PC端通过传统的关键词搜索的方式找信息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比如,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流正在养成。
其实,最初英文版的Same跟今天的版本相比会更激进些:当时用户通过check-in这种交互方式发状态,但当转向另一个频道去发时,先前的频道就会焚掉(因为他假设状态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这已经有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SnapChat“阅后即焚”意味了。只不过,SnapChat选择了熟人和图片,也是更机智、爆破的做法。Same所体现的自由仍然利用了互联网原初的逃避和未知数(非真实ID),这都跟文化及人的性格有关。
当然,后来的国内版在即时性这点上做了妥协,因为“即焚”一方面使得信息流速过快,会让大部分用户处于非常孤独的状态;另一方面,产品的养成也需要一个大的用户基数,否则很难在玩的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同的人。
从产品设计上讲,Same采用的还是SNS式的信息流,跟小组、BBS等不一样的是,其信息切成一块块的卡片更具可读性,而且小组的主题会更大,偏向兴趣。
Same到哪里去?
许旭恒朋友圈里有这么一句话,“下一代社交的创新一定是从最基础的信息结构发生变化开始的,而信息结构的变化应该让产品形态更加合理更加明显,而非简单的无关注。这点我们远没做到 。”
为啥呢?
他说,现在的Same还只是一个基础的架子,离一个社会化社交产品的路还很长。他举了Twitter的例子,这个社会化产品的核心在于,其信息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结构的改变能够很好的驱动产品形态的改变,让产品与信息结构保持一致性。Twitter 所有的导向 都是让你Follow,以人的维度来高效地筛选信息。而Same现在是剔除了Follow,保留了人和信息这样的SNS结构,但还没摸索出合理的结构以形成良好的用户导向。
他希望通过结构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许旭恒分享,社区存在的意义主要有两个:
-
信息的独特性,这是许多垂直社区的做法;
-
信息的高效性,比如陌陌。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的信息不独特,又不高效,凭什么生存呢?以及,Same需要高效么?
许旭恒说,剔除Same上频道主题中的温度和感情色彩的话,它找信息的方式还是关键词搜索(我觉得大多情况下是上来直接刷,然后简单粗暴地添加自己喜欢的频道)。
“我们的社区不太关注信息原本的价值,我只在乎信息是否能给对的人看到,同样的吐槽的东西给对的人看到也能得到心理反馈,信息价值是一个相对化的东西。比如豆瓣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信息平台,Same绝对不是,更是一个偏生活化,娱乐化的平台。”
建群也是Same之后完善信息结构要做的,这事我老早就知道了,但它们这个功能现在还是没放出来。 许旭恒这里给出的解释很值得想要做群组的创业者思考:
目前把内容转发给一个人(还是陌生人)的意义不大,但群这个功能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契机放出来,产品的节奏需要把握。建群的话需要重点考虑两个逻辑,一是建群的方式自不自然,Q的建群跟微信的建群很不一样,QQ偏向组织性,微信偏向事件群,也有很大的优势(人拉人的方式不需要解决发现群的问题);二是发现群的方式,它决定了你的群有没有独特性,陌陌就是以地理位置的方式发现群的。
原以为以主题统领信息结构的Same建群方式是自然的,但操作时“主题群组-分享-交流”的体验流程还是有很多困难,难在频道的大小不可控,导致使群大小、形态、讨论内容、目的性变得不可控,人太多群就丧失了它的意义。 本来是Same是剔除关系的,而群又是重构关系的,重构关系的过程中,群的出现要不要那么快,还需要再斟酌。
总的来讲,许旭恒希望团队的努力能赋予产品三个特征,
-
宽大。社区要有它的厚度,内容上跨度大,这点Same做得还不错,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玩法,比如接入计步器,LBS频道等等。
-
单纯。单纯就是单纯。
-
深刻。有它的情怀,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能让普通用户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一百个人长得都差不多,唯有思维模式是不同。许旭恒觉得这点还没做到。
“Same看起来非常大,内容非常多,但作为一个技术开发者,我希望我做的是某个积木的一小块,不停推出不同颜色的积木,有一天我会能把这些积木都交给用户,用户用这些积木组建创造更多他们觉得好玩,有价值的东西。无论打卡、投票、语音贴纸等等都是。”
上面有一个叫“ 用投票来写诗 ”的频道,得亏用户想得出来这么玩投票:
“那么商业化呢?”
“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社区过早地商业化会把产品框得很窄,变得很脆薄,只能走向导流,而如果只是做趣味化的东西,也会把其它东西都冲掉。”
“最后问一下,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
“ 木心 。我的产品很多Slogan都跟他的观点有关。”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Chl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