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社交——未来的社交网络是“体验万物”?
行业社交、事件社交、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兴趣社交、约炮社交。。。。。。当我们在讨论社交的时候,我们真正在讨论什么?
基于 36氪 编辑部四位小伙伴的集体智慧(或者说集体YY?),参考 36氪 前作者阿土的 某篇文章 ,我们给“社交网络”下了如下定义:
1、社交网络必须连接人与人。
2、在人与人连接的基础上,社交网络的使命是传递由人生成的体验性内容。
“由人生成的体验性内容”,这给出了社交的关键。在移动时代,人类最大的内容生产工具是手机,所以多数的社交创新都源于于手机。但随着智能硬件,或者说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内容采集的范围和场景被无限扩大,手机不再是产生社交内容的中心,而我们以往对社交网络的概念,也许会随着手机时代的终结而迎来新生。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判断是:
随着智能硬件的发展,必将诞生新的社交形态。
为什么确信智能硬件将催生新的社交?
我们的逻辑是酱紫滴:
1、社交网络是人与人的连接,连接中承载的是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2、我们互相连接的方式,以及对世界的体验,随着智能硬件的发展而被改变、被拓展。
3、新的连接加上新的内容,意味着新社交形态的诞生。
这一过程,已经被既往的历史所证明。以手机时代为例:摄像头创造了图片社交和短视频社交,麦克风+扩音器创造了各种语音和音乐社交,位置传感器诞生了曾经盛极一时的Foursquare,体感传感器诞生了众多体感交互游戏等等——几乎每一种传感器,都建立了与之对应的社交形态。
未来的智能硬件,将从哪些角度改变社交?
智能硬件对社交的拓展大体源于传感技术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无非来自两个方面:
1、让我们感知以往感知不到的东西。
过去我们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都是生理感知范围内的体验,有没有想过我们其实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出突破?比如视觉上,我们除了分享可见光,还可以试着去分享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可见光。蝗虫的视觉色系远比人类丰富,如果我们用传感器复制蝗虫的体验并分享给人类,届时我们对世界的观感会不会十分不同?又比如声音上,如果我们能用智能硬件捕捉超声波或次声波,由此带来的对位置、环境感知的差异,会不会让我们拥有一些新的人际交互方式?(支付宝的当面付就是一例)
2、增强我们现有的感知能力。
增强的方向我们不难想象,不管是视觉、听觉还是触觉,我们未来对信息的捕捉和记录,必然会更加地即时、精确和自然。Google Glass打开了很多想象,其中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视觉共享。
想象这么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将近70亿部移动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在无时不刻记录着流媒体信息。当我们把这些信息汇集到一起并对他人开放,我们就构建了一个实时视觉分享网络。在世界杯赛事中,场外的观众可以点播场内观众的视觉,甚至如果球员自身佩戴有某种物理性更佳的摄像头,我们也可以站在球员的第一视角体验临场感觉。在医疗教学中,教授也可以使用学生的第一视角,观察他的每个手术细节。
但人类对世界的体验,不只是一些数字信息
我们已经说过,社交网络的本质是传递体验,而体验诚然不仅仅是数字信号本身,更应该在意的,是它如何由数字世界作用于物理世界。在这方面,各类虚拟现实技术为我们铺垫了很多可能:
视觉上我们有了 Oculus 。
听觉上我们有了各种传音设备。
嗅觉上我们有了 oPhone 。
触觉上我们有了 Gaming Vest (以及“千里之外夺人贞操”的 LovePalz 和 LinkcuBe )。
如果某天我们彻底地掌握了干涉生物电和内分泌的能力,我们甚至能为你搭建一个黑客帝国式的世界,这带来了更多奇思妙想:
想想人类社会的道德秩序是如何构建的吧。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共感构成了一切道德的基础,当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无缝地与他人分享,这将造就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
如何去遏止一场战争?我们给出的药方是:
1、一段反映战争残酷的影片。
2、一段妇女和儿童的哀泣哭声。
3、一组电信号,让你体验受伤濒死者的痛苦。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沈超]
AD: 入驻天翼开放平台,专享电信特色稀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