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短租O2O平台“马上办公”,不做中国版WeWork,而是办公行业的Airbnb

36氪  •  扫码分享

去年,提供办公场地租赁服务的 WeWork 获得3.55 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 50 亿美元 。

WeWork做的事是, 用折扣价格租下整层写字楼,然后分隔成单独的办公空间,出租给愿意挨着办公的初创企业。 除了办公场地,WeWork 还可以为小型初创公司提供办公设施、协作服务,以及其他便利服务。也就是说,WeWork 可以越来越像孵化器。

而在国内,一波波创业热潮也催生了大量的办公室短租需求,相应而生的是各路WeWork追随者。

今年3月初,万科高级副总裁毛大庆离职创业,创业的项目就是要打造中国版的WeWork。而之前,地产大亨潘石屹发布了他首个互联网项目 SOHO 3Q ,做的也是WeWork。而事实上,早在2010 年,国内就有了类似WeWork的地方,比如上海静安寺附近的 “联合创业办公社” 。

另外,由于获得雷老板顺为投资1亿元而一下子火了的 “小米公寓” YOU+国际青年公寓 则从居住刚需切入,试图将年轻人、创业者的居住、工作、社交等需求一起解决。团队核心成员之一的苏菂是地标性创业咖啡 “车库咖啡” 的创始人。

在大家纷纷要做中国版WeWork的时候, “马上办公” (微信:Ma3office)则看到了做平台的机会。

今年1月上线的“马上办公”成立于上海, 是一个办公室短租O2O平台,租客可以搜索寻找自己想要的办公场所,业主或“二房东”则可以发布房源。 目前平台上有300多间经过装修,可以即租即用的小型办公室,平均每间6-10个工位,租期分为1天、1个月、3个月。

两种方式查找办公室:自己搜素、委托马上办公团队帮您查找。
懒人,非标需求,五六个合适,给到两三个选择,1线下带看车人,杀价,10人,40%,线下虚假不标准没装修时间长, 工位筛选出标准,短租长租矛盾,

邓连喜观察到,短租办公室的需求主要有四类:

  1. 创业起步阶段,预算有限;
  2. 过渡期临时办公需求,如搬迁等情况;
  3. 销售办事处,更多是制造业公司,需求是离客户更近;
  4. 项目/个人临时租用,如进行展会、调查等。

而随着互联网创业越来越热以及办公移动化,企业短租的需求与个人独立办公的需求还将越来越大。

在供应端,短租办公室产品也在不断增长。一方面,如上文所述,要做WeWork的还会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传统闲置的资源通过平台方式可以更高效地对接到需求。

供给也可以分为几个类型:

  1. 商务中心。邓连喜说,上海有大约200家商务中心,以工位计有24万,约12万平方米规模。其中最大的商务中心雷格斯,今年在上海要从30家商务中心扩张到80家,这些商务中心可以占到总供给的20%;
  2. 有40%在企业内部空置;
  3. 私人业主投资的写字楼,基本处于无管理状态。现在房地产不景气,业主也希望这部分资源能利用起来。这部分大概有20%;
  4. 开发园区、孵化器等新型办公短租场所,占到20%。

马上办公目前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向业主收取佣金,比例在15%左右,之后会下调。而除了场地这样的硬性设施外,马上办公也会尝试提供软性的增值服务,比如线下沙龙等。但我个人认为,平台要深入到服务层面,有一定难度。提供场地是简单的,提供优质工作氛围则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我问到“现在做平台的机会点是什么”时,邓连喜回答,一方面,现在互联网让信息的获取和推广都更高效了。另一方面,现在的 办公室短租产品比以前更加标准化了 ,可以做成批量化的工位,而不是过去一间一间的办公室。而规模化可以让租用价格进一步降低。

CEO邓连喜说,马上办公上线后有许多客户垂询,不过有的最终并未成交,其中地段匹配问题占大多数,也有的是因为团队有自己人数大,的装修改造需求。可以看到,虽然短租产品标准化了,但要把用户的需求也相对标准化是一个难点。另外,正如之前介绍的 长租公寓平台“九猪” 那样,创业公司一开始就做平台,很难构筑壁垒。马上办公已经有了竞争者,办公租赁O2O整合服务平台 “场地汇” 。

传统写字楼租赁市场的主要问题就是信息参差不齐,线下服务是我们的核心,我们正在将线下服务沿用到产品端,服务好小业主,让他们省心、放心收租金。”利润5000 每单,传统,房源年中1000间,

马上办公计划在半年之内覆盖到上海外环,并拓展北京市场。项目正在 进行天使轮融资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