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的晨起社交:垂直化场景上的工具社交试水与转型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很多人都有起床困难症,有时手机中设定的四五个闹铃或许都无法将你从梦境中拉回现实。如果有一款产品可以让陌生人的声音唤醒你,你会不会立刻爬起来看看Ta是谁?

“女神叫你起床”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从叫醒工具切入,做陌生人社交APP。就在昨天,它刚刚更换了一个更加口语化的名字 “醒醒” 。

在“醒醒”APP上,你可以给陌生人录制一段语音或视频叫Ta起床,也可以订阅陌生人的音视频作为你的起床铃声。遇到漂亮的女神或男神,可以点赞、评论、成为Ta的粉丝,可以私信“勾搭”Ta,甚至还可以给Ta送实体礼物。“醒醒”针对的用户群体主要为15-25岁年轻人,让陌生人语音视频叫醒成为陌生人社交的破冰方式。

Image title

这款社交产品于去年5月上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产品形态和产品名称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 关于产品形态

去年刚上线的“女神叫你起床”版本和现在的“醒醒”存在较大差别。在刚开始,“女神叫你起床”其实更主要定位在“屌丝”群体,在APP上鼓励美女录制视频作为闹钟提醒,不同视频有不同定价,有使用时间限制,需要用户用APP内虚拟神币进行购买。在早期运营中,团队甚至在杭州高校里寻找一大批“女神”签约录制起床视频,并且通过大量人力推广增加视频内容数量。当时APP的次日留存率有20%多。去年8月,产品形态开始进行转变和改版,到12月彻底完成。改版后,产品次日留存率上升到40%多。

产品形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CEO刘俊告诉我,改版是出于他自己和团队对于社交的理解转变。早期产品更偏向微博的产品形态,中心化,重内容。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做社交类产品更应该像微信这样,去中心化,重社交,应该是用户和用户玩在一起,而不是用户和大V进行互动。在社交中,用户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够增强社交产品的吸引力和用户粘性。

  • 关于产品名称

对于社交产品而言,上线一年后再改名字其实是有风险的,尤其是将“女神叫你起床”这么有识别度的名字换掉。刘俊说,更换名字首先是来自于用户的呼声。早期“女神叫你起床”的用户更偏向男性,因此女性用户的比例只有10%。但在这一年中,女性用户比例和活跃程度越来越高,团队总会收到女性用户反馈为什么不是男神叫你起床,并建议将产品名字更换成一个更年轻化更萌的名字。另外,从产品定位考虑,“女神叫你起床”名字更偏工具化,定位更偏男性,团队希望把产品塑造成为男女都使用的社交产品,“醒醒”更有社交的感觉,更像是人和人之间的说话交流。

今天我的同事Leon在 一篇文章中 谈到创业公司最大的压力在于迭代太慢,因为只有快速迭代和不断尝试才可以让创业公司进行快速试错,通过试错确定哪些方向不对,哪些事情可以继续推进。

“醒醒”这款产品发生的转变也能够看到刘俊快速迭代和试错的思路。在最开始,视频订阅要付费,用户需要用支付宝购买神币,或者进行应用推广赚取神币。但现在,用户只有进行个性化铃声订阅和实物礼品购买赠送才会涉及到付费。刘俊说:“社交平台不需要很频繁的付费行为,对用户收费太多会让用户有紧张感,并且会伤害用户情感。”的确,对于遍地都是免费产品的用户而言,付费的确“不习惯”甚至会反感。即使是现在,“醒醒”上的付费用户日转化率也只有万分之几。

目前,“醒醒”并没有盈利能力。刘俊的想法是,等到活跃用户数有更大的数量时会考虑通过广告和游戏进行变现。

那么,如何做大用户数?尤其是对于15-25岁年轻人而言,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但热情来得快也容易去的快。刘俊说,首先他们会把产品的叫醒场景做的更有趣更好玩以增加用户粘性。比如推出了用户间的“实物送礼”,发起“起床叫醒配对”活动,在以后会尝试实时语音和电话叫醒,相互发送起床铃声,开发组团随机叫醒功能等。除了修炼内功外,还要依靠社交媒体进行口碑和分享式传播,并在学校建立校园大使网络进行线下推广。

目前“醒醒”累计用户数接近400万,日活跃用户数有10万多。刘俊告诉我,团队希望在今年实现日活跃用户数100万以上。长期来看,他有信心把“醒醒”打造成亿级用户产品,成为15-25岁年轻人首选的社交平台。

为什么会有如此信心?刘俊说,在中国15-25岁年龄段有2亿人,其中7成人数起床需要闹钟。因此,“醒醒”适用的用户群体很大。其次,叫早这个场景是唯一一个可以兼具工具和社交双重属性的场景,既有叫醒功能,又可以实现点对点的社交。最后,他认为,社交拼的是产品和感觉,“醒醒”的产品形态是国内最早的,又拥有最好的产品和研发团队,只要自己不犯错误,就会成功。

对此,我持保留态度。

首先,我并不认为叫醒这个场景能够兼具工具和社交。早晨起床被陌生人声音叫醒后,会有多少人进行即时的社交?而一旦叫醒和社交中间存在时间差,那么从叫醒转换成社交的过程就会有流失,二级的转换永远没有一级的社交更直接。

其次,15-25岁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热情来的快去的快,面对市面上纷繁多样五花八门的社交产品,“醒醒”的个性特点和使用需求还不足够鲜明,应用场景太单一,这群年轻人能否长时间对“醒醒”保持热情还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再次,利用UGC形式产生内容,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对内容的把控。大家在“醒醒”上肯定都想看到颜值高的人,听到音色动人的声音,如果有一天一个猥琐大叔或者类似凤姐的声音出现在你的叫早铃声中,你会不会立刻决定拉黑甚至删掉这个APP呢。

最后,回到“醒醒”的定位人群上。15-25岁基本覆盖的是高中生、大学生和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高中生群体忙于课业,如果还有家长的监督,对“醒醒”的使用率可能会比较小。而大学生和刚刚工作的人群,如果已经是非单身人士,可能另一半也不太会允许早晨用异性的声音叫早吧。

所以,“醒醒”对我而言,的确是一款很有意思的APP,但如果要向亿级社交用户产品进军,刘俊和他的团队或许还需要更用心更具创意地进行用户挖掘和产品迭代。单纯只做叫醒社交,恐怕并没有那么容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