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人”已经不够了,京东说的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到底是什么?
文/王雷柏
编辑/杜暮雨
刘强东亲自拍板,做出了邀请媒体参观无人仓实验室的决定。
竞争对手阿里巴巴宣布今年双十一的持续时间由24小时延长到24天。战线的拉长让京东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它必须再次强调自己的竞争优势——自营物流。
在双十一前对外开放物流设施几乎已经成为京东的“规定动作”。前两年的双十一更多宣传的是半自动化仓库“亚洲一号”,而今年换成了“无人仓”。
“这是我的第三个办公场所。”当X事业部在今年3月成立时,京东集团副总裁肖军被委任为负责人。为了这个新部门,他不得不在不同的办公地点来回穿梭。X事业部主要研发与自动化物流和智慧物流相关的技术,被集团上下予以厚望,无人仓就是这个团队最新的作品。
2007年加入京东的肖军将无人仓视为“第三代物流中心”。在他看来,最初的第一代物流中心完全靠人,一个人和一个小推车就能完成商品的分拣和输送。2010年,京东开始在上海、广州、武汉、北京和西安实行亚洲一号计划,这些仓库加入了更多自动化的设备。
现在,京东希望通过“无人仓”实现仓储的完全自动化。肖军对此的预估是:“最终单个仓储面积会超过100万平米,单日生产产能将超过200万单,一些仓库将突破500万单。”而目前,广州的“亚洲一号”仓库单日产能只有50万单。
京东的半自动化仓库“亚洲一号”
无人仓负责人秦恒乐在实验室里介绍着各种各样的设备。无人叉车将160公斤重的货品搬运到智能机器人AGV上,AGV根据地上的二维码导航将商品运输到六轴机器人面前。这个被称为6-AXIS的机械手利用真空产生的吸力将商品整齐码放在另一个托盘上。被命名为SHUTTLE的穿梭车和DELTA型分拣机器人相互协作,快速地在货架间完成小件商品的自动拣选,刘强东的自传从货架中被顺利地抓取出来。
忽略掉周围站立的七八位研发人员,这些设备基本上勾勒出了无人仓库的雏形。但科研人员略显紧张的神情,仍提醒着这些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当六轴机器人码放纸箱时,团队成员仍然需要帮忙微调位置。即使这样,仍有一个纸箱从拖盘掉落在地,一位团队成员按下了手中制动的红色按钮。
“无人仓的完整落地估计会到明年底或者后年初。”肖军说。
“无限投入”
但这并不妨碍京东在技术方面的投入,肖军认为京东高层对X事业部的支持没有上限:“做了就会发现,在技术上面的投入,是最划算的。”
根据36氪早前基于财报的测算,京东包括仓储和物流在内的履单成本达到13元,对自身的盈利能力构成了挤压。在京东团队的认知中,技术的进步即使带来微小的成本降低,在物流成本体量高达51亿的背景下,也将回收巨大的收益。
“人是会疲劳的,现在入库的时候,必须要设置早班和晚班两个人员码垛。”秦恒乐说,“但机器人工作的时间能够达到90%,足以代替两个人的作业。”
除了无人仓之外,无人机和无人车目前也都进入了X事业部的研发清单。在今年618的时候,刘强东在自己的老家江苏宿迁完成了无人机的试飞。试飞的直线距离为5公里,单程耗费10分钟。
今年618,京东完成了首次无人机试飞
在京东关于物流的未来构想中,无人机主要将用于农村。因为农村的人口分散并且订单密度低,派送过程中需要跋山涉水,这带来了更高的物流配送成本,无人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合适方案。
无人车的进展则相对缓慢。目前的难点在于市内定位技术,在技术突破后,它将被更多地用于城市当中。
虽然设备的完全落地还需要不短的时间,但研发出来的技术会被尽快投入到234个库房中实际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改进和修正。目前京东已经在部分库房中单独划出了一条标准分拣线,这条线由员工和机器相互协作。最初机器算法的识别度只有60%,但在机器训练开始之后,团队成员发现准确率出现了“直线提升”。
纯粹的技术供应商和物流公司没有充足的电商使用场景,肖军认为来自京东自身内部的需求是研发的最大优势:“我们不需要去谈客户,不需要想着这些设备能不能卖出去,只需要关注结果就好了。”
尽管如此,京东仍然将物流实验室定位为“开放的实验室”。毕竟京东的仓储设施只是复杂物流环境中的一部分,更多不同的场景需要有合作方提供场景支持。所以,京东未来将会邀请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实现智慧物流的场景。作为回报,技术成果和专利也将尽可能多地向周边合作企业授权。
最难解决的问题
但眼下,面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京东的物流系统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力。“双十一的挑战越来越大,我们的仓储面积从去年年底的近三百万平米,增加到现在的六百万平米。去年单日使用了数以万计的临时工,今年工人的数量还将增加。”肖军说。
今年双十一的第一波预热广告,京东采取了诉诸感性的方式:在平面广告和H5中,京东选择讲述普通快递员的故事。这从另外的侧面证明了人力在现有物流系统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名为Red Story的京东双十一平面广告让配送员成为主角
对于自营物流这种较重的模式而言,人力成本的激增仍会给京东带来巨大的风险。“一个人一年的成本也是好几万,加上京东的社保会达到十万左右。”肖军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革新就是降低成本的最好办法,这一点迫使刚刚成立的X事业部需要不断拿出更多的技术成果。
但眼下,要实现技术的完全落地仍需要克服不少的困难。例如在实际运用场景中,面对百万订单量的并发,调配算法能够支持多少AGV机器人实现相互避让,不同机器人之间是否能够协作流畅,这些都将在不短的时间内考验团队的科研能力。
但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配合并不是最棘手的,肖军最头疼的是机器跟人的配合,因为人的行为更为复杂和不可控:“譬如我们的供货商和无人仓对接,有没有办法控制好这个环节和流程?”
有这种担忧的并不只有京东。在埃森哲年初发布的名为《技术展望2016:数字时代,以人为本》的研究报告中,高达七成的高层管理者表示,目前企业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显著提高;55%的受访者称,他们已经有了使用机器学习和嵌入式人工智能的计划。
但与此同时,这些企业高管们和肖军一样,也困惑于如何处理人机之间的关系,它们成为了整个自动化和智能化领域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还不是一个马上就能解决的麻烦。
对京东而言,由大量人力构成的物流大军正在集结,备战今年的双十一。而对肖军和他的团队来说,要想取代人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