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外企在中国市场提供服务再切入国内,两位老外创立的OaaS云络科技用云计算变革传统互联网企业的运维系统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云计算将互联网企业的很多环节变成一种服务,于是出现了Iaas、PaaS、SaaS等新兴服务。而很多企业必有的运营维护部分,也正在被更高效的方式变革,这也就有了OaaS(Operation-as-a-Service运维即服务)这种概念。

对于目前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一般绝大部分的技术力量基本都集中在开发部门,系统运维管理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开发工作由于项目的阶段性特点一般只需一段时间的工作,但是运维管理则需要时时刻刻不间断的工作。初级运维工程师比较难以胜任,而资深运维工程师不仅比较难找并且人力成本会比较高,培养一个完整的24X7小时的运维管理团队所付出的成本对很多中小型公司来说可能比较难以承担。

云络科技想要解决的就是类似的这些问题,项目的idea本身来自创始人在担任土豆网CTO时遇到的问题。它由两位老外(美国人)于5年前在上海创立,CEO Steve Mushero曾担任土豆网的CTO,COO James Eron则是毕博中国的高级经理。它提供的服务覆盖了从最开始的咨询到后续的整个运维,比方说前期的硬件选型、架构设计和构建以及后期的服务器体检、云服务搭建以及数据迁移等,所有服务提供7*24全天候的深度监控和管理,并且可以根据企业在不同阶段发展的需求做出调整,基本上属于整个运维过程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据云络团队介绍,普通公司的运维部门对服务器的监控项大约有20-30项,而它们目前已能提供近300项监控服务。

通过规模化让运维成本降低,这是这种一站式解决方案最大的优势,也可以说是云计算的特点之一,它可以让一些没有能力的初创型企业获得比较专业的运维服务。目前他们服务面向的对象包括电子商务、游戏、社交网络、新媒体、门户网站和手机应用等,但是团队至少需要3台或者以上的服务器。

不过5年前在国内做这方面创业会比现在要困难许多,那时候大家对云计算的认知都非常浅,并且由于是两位美国人在国内创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也就不足为怪。团队跟我说,2008年Steve与James在衡山路的星巴克喝咖啡时有了联合创业的想法,但由于不熟悉国内的法律等各方面环境,在公司注册过程中吃了不少苦头,经常会遇到雇佣和语言文化交流方面的问题,并且还遇到过很多用了服务但不给钱的客户。

另外就是那时的大环境让开展这方面的业务非常困难,对此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先为国外进入中国的企业提供服务,由于他们对中国市场也不了解,相对来说更愿意相信由老外创立的公司提供的服务。逐渐开始反向拓展,为进入国外市场的国内互联网企业提供服务,到现在才开始加大对国内一般客户的拓展。

但即使这样,这5年来获得的客户,主要还是通过投资人和老客户的介绍。团队告诉我主要原因在于其销售的对象必须是高层,因为只有高层才能看到他们服务的价值。如果直接去和IT或者运维人员谈,基本会遭到拒绝,他们会担心这种服务会抢掉他们的饭碗,以及失去了拿供应商红包的机会。目前其客户在200家左右,合作伙伴包括Amazon云、阿里云、网宿和蓝汛等IDC和CDN提供商。

在美国,Amazon云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创始团队认为其原因在于它提供了最基本的基础材料——基础架构,现在复杂的云生态系统都是基于该架构。从短期来看,为响应客户应用程序要求,通过公司的物理服务器并对服务器进行管理可以实现云服务升级,从iCloud到Dropbox都类似,但Amazon云系统已经将美国人日常云计算体验都记录了下来,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这点而已。

而对于国内的云计算市场,他们的看法是,虽然许多中国公司仍然像多年前的美国公司一样购买属于自己的服务器,但中国的发展路径会像美国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公司会选择云服务器去进行云存储和云计算服务。而Amazon及其它外资公司之所以还没有进入中国云计算领域,是因为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数据中心法规限制及特殊的许可限制。随着行业的发展,这些挑战不会减少。因此,外国公司在中国云计算生态系统中不会成为主导力量。但是,将会有更多的外国公司投资于中国云计算产业的发展。

目前云络的团队接近90人,其中来自全球各地的老外员工占了近40%,其天使投资人为500startups等,目前正在进行A轮融资,接下来可能会向新加坡等地发展,与其模式类似的项目比较少,国外比较相似的有RackSpace,但还是有一定差异。

[36氪原创文章,作者: JohnTian]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