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的UX——音乐发现服务为何不令人满意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如今,“音乐发现服务”已不算少见了,Spotify、Rdio、被传Twitter收购的We Are Hunted等等,都算作其中一员。遗憾的是,音乐发现服务的现状并不让人满意,即便像Spotify和Rdio这样发现功能不断增强的服务,也依旧只是在争夺狂热音乐爱好者的小众市场。大多数音乐发现服务提供商的想法仍是:如果我们可以推荐成百上千首歌,就能以量取胜满足所有人了!不幸的是,音乐发现服务的最大症结也出在这里:为了发现而发现所带来的糟糕UX(用户体验)。

过去,许多音乐发现服务的网站皆困惑于如何帮用户找到他们真正喜欢的音乐,因为技术和算法尚不足以实现精准的推荐。但如今的局面已变。所有的音乐服务提供商都有成熟的算法去理解每一个用户。但渐渐地,这些提供商们也在提升算法的过程中误入了歧途——让算法本身成为了音乐发现服务的核心。结果是,五分钟之内一个用户可以看到一千首推荐的音乐。过量音乐所产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推荐效果,实际上跟一位朋友推荐了一首难听的歌并无不同。

这就是极差的用户体验——让用户被过多的选择所困,过犹不及。那些非狂热的普通音乐爱好者们,根本无法找到下一个他们可能喜欢的乐队。

如此困境和苹果开发App Store第一天起便能预见到的问题很像:一位典型用户每个月能把多少新app纳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呢?可能每周一个新的app就已经很不错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苹果每周会推荐大约8到10个值得注意的新app。通常,对新app有强烈好奇和探索心的人,可以自己在庞大数量的app中发现新奇的app,而8-10个的应用推荐榜单则是给每个月只打开App Store一次的用户看的。

同理,一个典型听众不可能保持高速地切换频率,每天更换一位喜欢的音乐家的音乐来听,或者更换推荐曲目。这正是为何大多数音乐发现服务的播放列表不能令人满意。既然如此,可不可以换一种发现和推荐的方式呢?比如模仿Twitter的广告模式,基于一定的条件触发一条音乐推荐,这速度不会很快,足以不让人感受到过度的压力。并且用户可以选择管理音乐推荐的频率,或是自定义音乐推荐的机制。(参考:Serendip)

目前来说,Spotify和Rdio对那些持续沉浸在音乐中的爱好者们已经算是一个很棒的服务,但它并不大众——如果大众的话,恐怕付费使用者将会更多。Spotify与Rdio都解决了推荐算法的问题,如今的难题是:如何让用户从这些不错的推荐中真正获益,而不是把一个十年也听不完的音乐家或者音乐列表死死地摆在用户眼前。

SOURCE: fastcolabs.com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