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估值35亿美元,开始进军亚洲:其运营主管这么解释Uber在亚洲的竞争策略
按需打车服务Uber最近估值达到35亿美元,公司的服务范围从美国,到欧洲,目前已经拓展到亚洲地区,继新加坡之后,公司昨日在台北举行了官方发布会。TNW在台北现场与Uber的运营主管Ryan Graves就公司进军亚洲地区的战略部署进行了交流。
加上今天的台北,Uber现在在全球范围内总共在多少城市上线了?
这是我们在亚洲地区,继新加坡之后上线的第二个城市,而在全球范围这是第37个城市了。接下来,我们将会进军韩国、香港、甚至中国大陆。我们在很多市场做着招兵买马的工作,发现在任何地方做生意比较艰巨的一个任务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才。如果有合适的人才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某个市场,那这个市场极有可能就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
从美国本土来到完全陌生的亚洲地区,你们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依然是人。之所以我们能做到今天的规模,是因为我们的用户可以定制他们的服务和体验。当他们提供服务的时候,并不是照葫芦画瓢——将旧金山的服务方式照搬至纽约,或是照搬至欧洲或亚洲的任何一个市场。千篇一律的方式永远行不通,我们必须想办法去了解每个市场间的细微差别——这里的人们希望怎样来进行这样一项服务?当然,所有市场使用的是同一个商业模式,但除此之外,定价模式是不同的,规章制度是不同的,各地文化是不同的,所面临的本地竞争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进入每一个新的市场时,所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来调整我们的市场策略。
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Uber想要如何适应新加坡和台北的市场环境的吗?
美国、欧洲和亚洲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市场。在美国本土,我们的黑色轿车服务费可能比出租车高出20%-30%,但到了欧洲就不一样了,因为那里的出租车服务非常贵,所以在欧洲,我们的边际利润就小了很多。来了亚洲,我们发现这里的出租车服务非常便宜,所以较前两个市场,这里的边际利润高了很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被迫尽量多地为顾客提供与服务价格相符的质量和体验,比如在车上提供饮用水和其他一些便利设施。
这是不是意味着Uber在亚洲市场的定位是中高端服务提供商?
我认为是的,这是根据亚洲市场的现状做的定位,当然市场自身也会变化。我逐渐意识到我们的受众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广,这一秒订车的可能是一个赶去夜店参加趴体的大学生,也可能是某银行的CEO。并且市场随着我们业务的成熟会变得更大,就像我们的座右铭所说的:“每个人都是私人司机”,私人司机并不是富人的专属,每个人都应该能享受他的服务。因此我们力求为用户提供不同服务价格的选择,就目前来说,在台北,我们的服务大概是出租车服务两倍的价格。
目前你们是准备在亚洲的首都城市上线,有没有计划进军二三线城市?
这是肯定的。在美国和欧洲,我们都是先在大城市扎根,然后慢慢进入二三线城市。比如在欧洲,我们先从巴黎开始,然后现在我们也进入了里昂。我们是一家创业公司,只能先集中力量搞定一线大城市,接下来也是这样计划的。
新加坡和台北在亚洲地区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两个发达城市(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列),Uber选择首先在这两个城市上线有什么特殊考虑吗?
我认为这完全是多虑了,我们每一次上线间隔都很短,这周末我们又将去到韩国首尔进行发布会。我们作为创业公司,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条件来做事,而现有的资源没有给我们这么大的权力来选择更好的上线城市。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提供的挑战要多得多。前不久,北京市政府出台在线打车服务管理细则,而这无疑会给Uber进军大陆造成困难,你们对此有什么计划?
我们之前还没遇到过这种问题,我们知道在那个市场有很多交通的顽疾需要被解决,我们也有信心可以解决它们。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地去理解这些现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