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饭”想打造一个私厨分享平台,Airbnb式的体验正在侵入吃货们的世界
对于资深吃货们来说,大小餐馆是不是都吃腻了?是不是觉得吃不出什么新意来了?是不是想有点不一样的饭局体验?于是乎,“私厨”成为了很多吃货的新目标。可是,大部分私厨都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个胡同、四合院、老民居里,如果主人不乐于做宣传,还真是很难被找到。而现在,有一类餐饮O2O平台就是要解决这个需求,整合这些私厨资源,让消费者能方便的找到他们。
“有饭”就是这样一个私厨分享平台,而它的前辈则是一年前就已经上线的 Eatwith 。在思路上,有饭与Airbnb类似,只不过所分享的东西从住宿体验变成了包含菜谱、厨艺、用餐环境在内的饭局体验。看来,大行其道的C2C分享经济已经从“住”(Airbnb)、“行”(Uber)延伸到了“吃”。而在中国,“吃”似乎比其他两类服务更深得人心。
有饭目前以微信公众账号(youfanclub)的形式运营,会定期发布活动信息,感兴趣的吃货们可以在看过活动文章后“点击原文”然后进入微店进行购买支付。如此一来,平台作为居间人,免去了host自己寻找客人、与客人联络的工作,只需专心研究菜谱、准备食材即可。同时,平台也扮演了一个交易担保的角色。目前,有饭不收取佣金,host可以获得全部收入。
有饭的创始人冯铮告诉我,目前对于这类平台来说,流量端几乎是源源不断,而难点在于供应端。一方面,私厨毕竟是小众需求,做的人不多,做的好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由于私厨讲究的是那份独一无二,因此供应量也是非常有限。而且,一些私厨纯属兴趣驱动,对于商业化并不是非常热衷。恩,格调高就是可以这么任性。所以最近的几次活动,饭局位置几乎都是几分钟售罄,手快的人才能抢到为数不多的位置。
再来看看Eatwith,host们所提供的餐食水准往往让人吃惊。在这上面开局的不光是能驾驭各国料理发挥余热的职业厨师们,还有从事不同职业的烹饪爱好者。Eatwith也让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原来这个世界上喜欢做菜给别人吃的人也不比吃货少。冯铮告诉我,其实很多人都有一颗想喂饱别人的心。虽然他们不是米其林餐厅的大厨,也没条件开一家自己餐厅,但他们却喜欢摆弄食材,常常做一桌子好菜。而有饭就想发掘出这些人。
所以,有饭在供应端挖掘host时也从私厨的概念出发做了延伸,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已经自己在线下开始做私厨的人,他们往往已经有自己的品牌、忠实用户和根据地,这也是有饭挖掘的主力。
第二类,有自己做私厨或开餐厅的打算,并且做了一些小而美的单品放在网上销售,这一类host往往也都有着出众的厨艺,并且合作意愿较强,比如有饭平台上的“小野和茶”。
第三类,仅仅是爱好做饭并且喜欢呼朋唤友在家聚会的人,他们愿意have a try,但与专业人士相比,也往往缺乏自信,有诸多顾虑。其实,美国的Plenry(还未正式上线)所聚集的host就更倾向于第三种。
那么问题又来了,重点是做消费还是做社交?其实,Eatwith和Plenry都更倾向于社交,也就是让大家在饭局的同时互相交个朋友,Plenry甚至会主动推动这件事情。而冯铮觉得,做私厨平台首先要保证的还是“好吃”。因此,做消费成为了有饭的优先选择,他们首先想做的也是“帮人们发现好吃的味道”。
下一步,除了基础的后勤类服务,有饭也会为host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帮host拍照、拍视频、出书、做运营、做品牌营销等,并从增值服务里获得收益。
关于2015年的餐饮O2O, 我的判断 是,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一端是以外卖为代表的低客单、高频次服务会继续高歌猛进;另一端则是以私厨为代表的高客单、低频次服务也会逐渐增多。除了有饭之外,觅食、一起吃等都是最近出现的私厨聚合平台,连罗辑思维都开始染指这块市场。不过,玩家多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好事,不仅能快速的教育用户,也能一起把更多的host挖掘出来。后期大家如何玩差异化,建立自身的品牌认知度,或许就是决出胜负的地方了。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张雨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