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 andreessen访谈:寻找next big thing | 36氪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自己创过业,后来转做vc的marc andreessen 谙熟创业的游戏规则。20世纪90年代,他还是一个刚刚走出校园、乳臭未干的毕业生,marc和他的搭档在硅谷谦卑为当时颇具突破性的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寻找风投。仅仅过了18个月,这家公司就完成了上市。marc andreessen 也成为了互联网的标志性人物。现在他已经完成转型,领导着andreessen horowitz投资公司,在这个比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更加寒冷的时期中寻找科技型创业公司的星星之火。如下整理和记录了哈佛商业评论对marc andreessen的访谈内容。

关于企业家精神

hbr:在和你共事过的人中,什么样的企业家是你认为最优秀的?

andreessen: 我们会在被投资者身上考察和寻找三个要素。我们要找的人既是一个产品的创新者,也是一个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他还得具备成为一名 ceo 的潜质。我们会毫不吝惜对具备这三种品质的人下注。当这种类型的人在他们的领域中真正坚持10年,结果会非常的出人意料。如果缺少上面三个品质中的任何一个,都往往会失败。

hbr:这三种品质都必须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吗?

andreessen: 我们很难为优秀的创业创始新配备一位商业方面的人才,或为创始人从外部找到一位匹配的ceo——哪怕真的找到了,这种组合通常也不会走多远。只有在别无选择时,我们才会和所投资的公司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非常具有挑战性。

hbr:企业家精神是培养出来的吗?还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andreessen: 我们认为ceo是可以后天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特别的强调将那些产品创新者转变成合格的ceo。但是,我们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教ceo如何成为创新者。

关于商业环境

hbr:上一次互联网经济繁荣后泡沫破灭究竟对现在的创业公司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andreessen: 对任何35岁以上的创业者来说,其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危害类似于经济大萧条在人们心里留下的阴影: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才又逐渐重回股票市场。但人人都对可能产生的泡沫极为警觉。甚至,股市只要生机初现,人们就开始惊呼:“泡沫将至!”

hbr: 你的言下之意是说现在对市场的整体看法并不理性?

andreessen: 是的,并不理性。理性的做法是去思考未来,而不是沉浸在过去。遗憾的是,现在市场的主流态度更多的基于对过去的恐惧。

hbr:那andreessen horowitz怎么看待市场?

andreessen: 当然,我们看到的是机会。我们的公司成立与2009年,而这之前的10年是风险资本最为艰苦的时期。但是考虑到这10年市场所经历的事情,也许反而是一个很好的进入时机。

hbr: 你们认为会有新的泡沫产生吗?

andreessen: 投资总有愚蠢的败笔,这是风投和创业投资的天然属性,问题是你当时无从辨别。和任何其他人一样,我也犯过许多错误。但如果你因此退却,不去做一些可能是愚蠢的投资,你也很难有机会投中能获得巨大成功的项目——它们一开始看上去都很疯狂。

关于ipo

hbr:出于对市场泡沫的恐惧,越来越少的创业公司能够ipo。这对于像你们这样的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andreessen: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我来说是个好事。作为风险投资家,我们长达13年之久的资金锁定期,因此我们对“长期效益”十分看重。我经常这样告诉创业者:“如果你打造的是一家成功且独立的大公司,那几乎可以肯定,它总有一天会上市。”

hbr:那在这个期间,你如何为他们谋划?

andreessen: 通常我会告诉他们,在他们建立起我所说的“堡垒”之前,根本不要想上市的问题。直到你所建立的公司足够强大,足够坚挺能够应对上市所带来的一切压力的时候,一切自然水到渠成。我们的创业者就可以全情投入到他们手头的事情上来——而不是像1999年的那些公司一样,人人都想着大肆炒作概念,企图在2年内就把公司鼓捣上市。

hbr:多么疯狂的年代。

andreessen: 硅谷的一家vc在1999年甚至用着这样两个座右铭:“要么做大,要么回家”,“别管细节,只在乎交易”。第二个座右铭将他们带入了歧途,因为他们所投资的公司很少有什么实质性的资产和产品,几乎只凭新闻稿谋求ipo。

hbr: 讲一下你们是如何准备ipo的吧。

andreessen: 我们带着所投资的公司进行“恐怖阅兵”,向他们展现所有会发生在上市公司身上的事情,比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财务披露、专利法案、反垄断法等等。还有什么是对冲基金,以及对冲基金和信息披露间有什么次交集。

hbr:在ipo的过程中,对冲基金起了什么作用?

andreessen: 对冲基金比过去强大的多。他们对市场的操控从来没有没起诉过,因此他们可以向你掩盖他们真正的目的。做空投机的一方会瞄准到那些资金匮乏/尚未完全到位的公司,这时,如果你的资金流动性存在风险暴露,急需在不久的未来融资,他们就会扑上来,猎杀你。他们会在市场上预言你的失败,迫使你根本不可能从其他渠道融资。因此,我们极力强调坚实的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以确保我们的创业者要想避免陷入这种困境。

hbr:创业公司需要有多少现金在手?

andreessen: 通常的讲,需要持有足够维持公司两年运营的资金在手以防出现收入为0的情况。要知道,这是科技行业,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hbr:在这样一个凶险的环境中,留住创始人很重要吗?

andreessen: 我们总是尽全力挽留创始人。否则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后果。因为当创始人离开,很容易引发权利之争之类的事情。很多大科技公司通常会接手一些创业公司,但是却并不想留下创始人。而这些被并购的项目往往活不过18个月。

hbr:如果ipo如此难以实现,那是不是更多的创业公司会寻求被收购的机会呢?

andreessen: 如果有人冲进我办公室然后告诉我他的目标是被收购,那我一定会让他滚蛋。但是还是有很多其他的风投会给他钱。对我们而言,那些寻求最终实现公司独立的企业才是我们的目标。如果一家公司生来就是拿来卖的,买家也会很敏感的察觉到。讽刺的是,这样的公司往往很难卖出去。

hbr:回到1995年,你在仅仅18个月后就将网景(netscape)上市。现在你又是刚刚经历上市的facebook的董事。你对这两者上市的预期有什么不同吗?

andreessen: 网景(netscape)处在一个和现在完全不同的时期。那个时候没有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没有信息披露原则。对冲基金还只是市场中默默无闻的小字辈。卖空机构规模也都很小,很不成熟。市场上更多的是长期投资者,他们懂得如何投资一家小公司,然后看它慢慢成长。当然当初也有能够快速上市的期望。我无法谈论facebook的太多细节。但我认为,facebook在上市的时候,已经建立了我所说的“堡垒”了。无论在任何方面,它都足够强大。

关于创业模式

hbr: 精益型创业模式如何改变了游戏规则?

andreessen: 这就是对“别管细节,只在乎交易”座右铭的直接反应。在1999年,企业家们被诱导去快速的注册一家公司,生产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并快速投入市场,然后没有下限的肆意夸大宣传,并且尽可能的推销出去。在期间努力的制造各种噪音,各种宣传,各种传闻来为ipo铺平道路。然后祈祷公司能够活的足够长来实现当初对公众的承诺。或者,更加现实一点,直接把公司卖了。这类公司生产了一大堆非常差的产品。

hbr: 那现在呢?

andreessen: 新的创业模式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在想其他事情之前,真正重要的是把产品做好——研发的产品必须能唤起人们的渴望,让用户爱不释手,并且心甘情愿的为它掏钱。这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将使得创业公司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们事业的本质——开发产品上。

hbr:那这种程度的专注有什么弊端吗?

andreessen: 当然也有可能会矫枉过正。很多创始人对产品进行市场时充满了恐惧。他们对产品的专注当作先不考虑销售和营销工作的借口。在我看来,他们其实是在彻底否定去实实在在的建立一家公司,开辟一个市场。

hbr:那你会怎么办?如果一个家伙向你们展示了优秀的产品,但却对其它事情毫无兴趣....

andreessen: 我们会好好的敲醒他。(笑)。通常我们都很理解他们。一个28岁的年轻人,带着一个优秀的产品。通常这样的人都没有什么销售和推广的经验。我们会耐心的解释说很多的产品需要通过销售和推广才能到达市场。如果你不把销售和推广当回事,也没有人会把你当回事儿。根本没有人会为你的产品掏钱。你最终还是会一败涂地。当然,如果你认真对待,我们可以帮助你。

关于投资

hbr:你在投资科技创业公司时,想找到什么?

andreessen: 在我看来,所谓的科技创业公司是以为世界带来创新为价值观的企业。这不是指那些正在研发和生产的产品就要具备的价值,而是这种价值要能在未来被创造出来。因此,只有那些在未来几年都能保持创新的创业型公司才值得我们投入。

关于创新

hbr:你曾经写到“软件吞噬世界”,数字革命已经改变了几乎所有的行业。我们现在处在什么位置上呢?

andreessen:这是一个长期的演变。其实直到最近,我们才刚刚进入了这个时代:电脑无处不在,手机人手一台。现在,是时候让更多的传统行业和领域卷入到这个数字变革之中了。

hbr:有没有什么例子呢?

andreessen:比如图书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amazon是以图书经销起家的。然后amazon将经营模式“软化”——做成了amazon网站。现在amazon将书本身都“软化”了——把书做成软件。我们期待在房地产,农业,教育,金融服务,健康和零售看到更多这样的例子。我们认为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创造一些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帮助上述行业进行转型。讽刺的是,这些公司只是在重复曾经发生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错误。

hbr:你曾经说一些伟大的想法生不逢时,过于超前而不被市场所接受。

andreessen: 我们在1999年就创立了loudcloud项目,其本质和今天的amazon web services一样,如果它是在2006年问世,今天就没有amazon什么事儿了。技术上并没有准备充分。reid hoffman早在1997年就创建了socialnet的社交网站,那个时候距离facebook或者lindedin(也是hoffman在2003年创建的)还早了好几年呢。人们对于苹果的newton系列平板电脑整整嘲笑了20年,并且得出结论认为没人会需要平板电脑。然后,随着ipad的诞生,很多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失败的创意又枯木逢春。他们在当时看来只是太超前了。

关于公司运营

hbr:云技术和大数据趋势是否帮助了现在的新公司提高了成功的概率?因为他们的商业模式可以更多的依据数据分析和计算而不是艺术性的猜测。

andreessen:当然。最优秀的公司都有极强的分析能力。他们创造了极棒的闭环,在里面,他们分析得来的数据,再把分析的结果几乎实时地反馈回到系统里,公司的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但这都不是成功的捷径。还是有很多艺术的东西在里面,没了艺术,科学的作用也很难被发挥出来。

hbr:这个过程中涉及到艺术方面,你有什么经验?

andreessen:最好的创业者都是所在行业的艺术家。他们能在所在行业里运用直觉,一大原因是因为他们接触到了所有相关的数据点。他们能在大脑中整合大量的相关数据——将科技趋势,公司潜能,竞争对手活动,市场心理,以及每一个和公司运营相关的信息关联在一起。很多科技公司最终失败,是因为中途请来了新的ceo(可惜没有创始人的上述能力),从此公司止步不前,最终出售。这种根植于创业者血液中的能力,很难移植到外来管理者身上。

关于风投

hbr:风投真的善于挖掘出优秀的公司吗?

andreessen:研究显示,顶级风投和他们持续收益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些公司在风投领域是高手,但是我觉得只有很少一部分风投做得好是源自于他们的智慧。这还和稳定的交易流程有关。资本市场是由买方驱动的。最优秀的企业家自然想从最优秀的风投那里融资,这能传递出良好的讯号——在招揽优秀人才时,这点十分重要。结果就是,大部分二流或者三流的风投公司没有机会投资一些很优秀的项目。投资方再厉害也没有用,好的交易他们压根儿就接触不到。

hbr:你们抓到一些好机会——twitter,facebook,skype等等。有没有哪些是你后悔错过了的?

andreessen:square是我们最大的意外。我们错过了每一轮的融资,并且至今后悔不已。不过我们对结果还是满意的,我们最初的资金的回报率已经达到了200%,并且我们所投的很多公司正在慢慢成熟——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资金进入后续的融资。

hbr:你也很关注慈善事业,下一代的投资人是不是会进行社会性投资?
andreessen:不会(笑)。

hbr:我可是抱有很高的期望。

andreessen:很多年轻企业家会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慈善事业也有规则。他们起步的早。但投资人就不一样了。

via: hbr.org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