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圆创作”CEO 周玮,网络文学阅读本身应该是免费的,又杀出一个跨界360么?
起点中文网在2003年首创的VIP计划—千字付费阅读模式在当时而言的确具有里程碑意义,网络写手们在此商业模式下压力下的每日更新与“长篇巨制”也成了圈中常态,很多时间内盛大式的版权二次倒卖一度也成了最主流的赢利模式,当然,腾讯、百度等巨头也正在认识到网络文学在整个“泛文化”产业格局中的源头地位,他们也从2013年开始,纷纷在这一领域开疆拓土,如今也在越来越注重全产业链的深耕,比如 腾讯互娱旗下现已有腾讯游戏、腾讯动漫、腾讯文学之后,腾讯影视四架马车 。
业内对网络文学应该在版权运作上深耕细作已有共识,但对众多没操盘能力的创作者群体而言,除了单纯出售版权外,有没有一种更健康的平台让他们营收更可持续?
这两天跟移动端读写社区“ 汤圆创作 ”CEO周玮聊了聊,在此跟大家分享下。汤圆创作本是中文在线内部孵化的项目,现在拉出来成立了一家独立公司, 并获中文在线1000万元天使投资 。而周玮因为自己2G时代创办的移动书城被中文在线收购而加入了该公司,对向来低调的中文在线而言,周玮的角色近似一个公司内部的“搅局者”,至今他在该领域混了差不多10年了。
总得来说,周玮认为,移动端网络文学社区搭建的应该是社群经济,或者说是粉丝经济。跟小米硬件“免费”(很便宜)的道理一致,他认为 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本身是应该免费的 ,真正收费的应该是围绕原创作品衍生出来的增值服务,一个作者如果能经营好自己的一杆粉丝,打赏、跟文学作品相关的插画、电子书、T恤、周边手边等,哪怕是书中提到的一款杏仁茶都有可能因为集结了读者对某种世界观、生活方式的认同而产生附加值。而群族是对接电商的最好单元,更何况是由一种生活方式聚合的群族。 而且围绕原创作品、增值服务产生的所有收入均归作者所有,汤圆不从中抽成。
可是粉丝哪里来呢?一部作品要红得靠版权运作(这才是汤圆理想的收入来源),目前汤圆设想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IP,一种是签人,另一种是签作品。对第一种而言,周玮觉得这部分作者应该占到平台的5%,而另一种或能占到30-40%。通过成为签约“艺人”或出售某部作品的版权,相应的作者能够因此得到平台的包装。总之会围绕服务好创作者这一核心为平台创造价值,比如也会定期为作者提供讲座培训等等。
必须说的是,汤圆创作的内容出品负责人正是当年17K小说网重要创始人员之一的 血酬 ,该公司还合并了一家叫“读点文化”的公司,成员是一群做“90时代”电子杂志的文学爱好者,几个创始人都自己出过书,是中国微型小说协会成员,有个还拿过国际奖项。这个团队的职责主要在内容建设,及编剧、微电影业务探索方面。现在,汤圆已经在跟几家影视制作公司商量合作事宜了。这家公司还已确定跟作协下的二级协会承办明年第三届华语微型小说大赛。
就产品本身而言,汤圆创作使用体验还不错,支持移动端图文混排,排版也很讲究,下一步会完善内容发现的标签体系,付费道具也会跟上来。另一方面也会在社交上更下功夫,可能会加入LBS特性。这个社群不必只在线上,线下也有聚的需求,周玮告诉我说年底他们还会开设自己的咖啡馆—叫“有故事的咖啡馆”,他还戏言道,“先把牛吹出来,然后哭着逼自己干下去了..."这也是提供品牌B格的很好方式。
于2014年8月份独立出来的汤圆创作目前总用户量100万,共有作者用户7万人,月活作者2万,平台上约有12万部作品,千字以上的有42000部。次日用户留存50%,月留存30%。
还有一个数据让我有些惊讶—汤圆上有 80%的作者在移动端码字 ,我相信长篇小说是种不会消失的阅读品类,但 移动端注意力资源的涣散 也是铁的事实,适应手机这设备的文学社区的机会也不可小觑。
那么,以上的玩法巨头也懂吧?“我觉得方向大同小异。腾讯泛娱乐战略其实也在这方面前进,但我之前做了简单分析,个人认为它不一定适合,因为他们现在体量太重了。手里的赚钱作者太多,也有赚钱途径,这就意味着既得利益者可能会是变革中的阻碍。”周玮这样解释道。
另外,汤圆创作长期招人,技术大牛和Android程序猿GG们,一大波90后的妹子五行缺你,成功入职送iPhone 6plus....简历发送至zhouwei@chineseall.com
再另外,本文作者Chloe也招人,主要负责社交&文创两个领域,如果你对人之连接之事深深着迷,又对无用之用的互联网玩具很来电,然后恰恰又富含互联网思维,简历投递至xyy#36kr.com。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Chl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