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任务管理、知识沉淀及任务评价体系闭环,团队协作工具V 部落上线 3.0 版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不久前我曾写过一篇《 用户为何不愿为效率类 App 掏钱? 》,其中谈到,很多效率类 App 并没有“量化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并且“将结果推送给用户”,这两点使得用户没有看到工具给自己带来的实际价值,因而不愿意为之付费,还有一点就是,不少做到以上两点的,并没有基于以上两点,再进一步,告诉用户“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这也是用户不愿付费的原因之一。

团队协作工具 V 部落( Web / iPhone / iPad / Android ) 也是众多帮助企业提高效率的协同工具之一,今天其 3.0 版本正式上线,在产品形态上,从原先的只是知识沉管理和效率管理并举,演化成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为主,知识沉淀作为提升效率的辅助功能。

V 部落的层级划分是:公司/组织(即一个V部落)、项目团队、及项目下的具体任务。和同类产品不同的是,单个的任务,只能指派一位负责人(其他成员可以通过 follow,来跟踪最新进展), 多人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则通过子任务实现,子任务也只能指派一位成员。在任务呈现上,V 部落也采用了 Trello 式的任务看板,不同的是,团队成员除了拖拽方式,也可直接打钩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具体的项目,也可附上对应的文章或文件,做知识辅助。团队成员可通过任务中心查看及打钩完成同自己相关的所有任务。另外,V部落也支持以外部社区的方式和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进行协作。

V 部落同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它不仅会“量化给用户带来的实际价值”并且“将结果推送给用户”,告诉用户“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的功能也在完善之中。

具体而言,团队成员在创建任务时,会有预计启动时间、任务点或工作量(任务右上角的汗水)等多项指标。当成员打钩标识完成任务之后,项目经理可以针对成员的该项表现予以“评星”,这个评价对应一个可以自行定义的评价系数,最后V 部落会以可视化的数据告诉一个员工从“任务的准点率”、“总的贡献分”、“评星平均数”三个指标来评价团队成员的综合表现,作为绩效考核参考指标,而团队成员亦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效率情况、给团队的贡献程度以及最终的完成质量。

至于成员“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效率”,一方面V 部落会根据行业来提供不同的模板,比如周例会、客户服务、敏捷开发等,来帮助团队提高效率。同时, V 部落的“文章”(即团队知识库)和搜索功能同样也是提高团队效率的有效手段,在采访中,V 部落创始人及CEO 谢殿侠表示,目前搜索功能暂支持全文检索功能,可以搜索任务、文章、附件、评论、项目、团队等内容,未来当团队中的个人贡献的文章等足够多时,评价信息也积累到一定量级时,搜索中的People Rank权重将优化搜索排序结果。

比如你是一位 iOS 开发者,当你在搜索某一方面的内容时,V 部落会根据你的评分和文章情况,通过算法给出一个可能更适合你的、同类或者相关岗位的其他成员的任务或者文章,而不是像传统全文检索那样搜同样的内容。不同人出同样的结果。这从任务实现支持的角度,更好地复用经验知识帮助你解决问题,如此形成正向循环,更好地激发群体智慧从而帮助团队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盈利模式方面,V 部落也采用了SaaS 模式,有免费版和付费版,付费版支持更大团队规模、以及类似创建“私密团队”、“私密社区”等增值服务。支持公有云和私有云部署。据谢殿侠介绍:“目前 V 部落的注册团队数量已经超过 8000个,今年收入也已过百万了。”

国内类似V 部落的团队协作工具已经不少,比如Worktile、Teambition、Tower.im、imo、今目标等等,在谈及未来时,谢殿侠说,企业的需求是连续的,而各家都在以自己专注的优势提供不同的专业服务。未来希望国内有类似 Bitium 、Okta 及 Ping Identity 这样的第三方云应用管理平台,提供一个可单点登录各个SaaS 服务的统一标准,不同的服务提供商可基于该平台形成一个P2P式的企业应用商店,让企业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自主选择。目前 V 部落已经有自己的开放 API 体系,企业可根据需求将其他服务集成在V 部落中,也可将V 部落植入自身的 ERP、CRM 体系里。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果子]

AD: Windows Phone开发者交流沙龙 北京站启动 立即报名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