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杭州】如果融资是创业者的大姨妈,能不能用Uber的模式解决它
本文内容整理自7月16日36氪主办的“阿里百川无线开放大会 · 投融资分论坛”。分享的嘉宾有:36氪合伙人周尤、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中金甲子董事长兼CEO梁国忠、赛富合伙人王铎。 36氪管理编辑Zuo做了暖场演讲 。
36氪作者Zuo :过去的五年里,36氪累计报道了接近4000家创业公司,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的生死取决于融资。创业公司的死法不过以下三种:钱没融到、钱没分好、钱没花出去。一个创业者,通常就在两种模式中切换,第一个是产品模式,第二个就是融资模式。一次大的产品迭代之后就要拿着运营数字去融钱。
所以说,融资就像创业者的大姨妈,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来了很痛苦,不来问题就更大了。而且,大姨妈的周期正在越来越短。举个例子,2005年成立的58同城,从0到估值10亿美元花了八年时间,但是今年的两匹独角兽,爱屋吉屋和APUS,分别用了11个月和7个月就达到了10亿美元估值。
融资变快、频次变高,要求投资者也要变快、变多。从去年开始,VC里的大机构裂变诞生出很多小基金、比如今天来参加我们活动的曹毅曹总。除此之外,在公开市场融资的门槛越来越低,比如新三板这样的退出机制越来越完善。
但是整个创投圈现在还比较封闭,是一个依靠刷脸解决问题的小圈子。我们很多的投资人也很辛苦,在每天要见十几个项目,约创业者去咖啡馆、孵化器。有的投资人在开Uber的时候还顺手聊几个项目。有没有去优衣库看项目的,这个我还没听说过。
我们在思索的是,在未来创业者井喷、创业项目井喷,投资人井喷的时代,靠圈子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是不是需要新型的产品及服务去适应。正是基于这些情况,36氪连续推出了新业务,比如极速融资、股权众筹平台等。
但是这些还不够,我们在思索一个问题,未来会不会出现一个创业者的Uber,需要什么服务的时候,一键就可以找到。另一方面,会不会出现投资人的Spotify,个性化地为投资人推荐项目,让投资人可以随时翻牌。
互联网+时代,早期融资唯快不破
源码资本创始人曹毅 :互联网行业的股权投资早期是一个供过于求的状态,供应一方在2005年左右我刚入行的时候,数得过来的只有10家VC,有名的就5家吧。当时有一个叫IDG的,投了市场上50%—60%的项目。但现在整个股权投资领域正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10年前中国整个行业市值1000亿左右,现在是5000亿美元规模。)在变大,供应量大大增加了。
现在投资和前几年纯互联网的时代不同了。互联网+的概念兴起之后,整个社会很多原来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矿业的资金开始往互联网行业偏移、转移。各种各样的投资人开始出现在各个阶段,天使轮、A、B、C轮,有像我这样的财务投资人,也有像阿里那样的战略投资,还有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在组建A股上市公司,或在组建股权投资部门,甚至专门成立一个基金。
而创业者们,也就是需求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顺应趋势,在融资的心态上更加开放,动作要更迅速。这是我个人的建议。当投资人们都准备好了要抢单、接单的时候,创业者就要利用好各种对接的平台,不要特别在意眼前的股份稀释,股权控制力。尽量想远一点,借助资本手段尽可能快地吸引到社会资源,去解决更大的问题。毕竟同行正在大量融资,钱在商业模式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 股权众筹长什么样
36氪合伙人周尤 :什么是股权众筹?原来的VC模式,是LP(基金出资方)把钱交给信任的GP(基金管理者),是相对静态的组织结构。股权众筹则相反,它更动态的、基于项目层的结构。首先由领投人发现项目,并判断项目,然后投资,有一定投资能力的跟投人可以跟进。
什么又是一个好的股权众筹平台?对于创业者,股权众筹最核心的应该是股权资产是否优质。对于LP,股权众筹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更高效配置。而对GP来说,它是领投人的一个更灵活的项目层实时基金。从平台角度来讲,要有好的机制。对于跟投人来说,其实是让隐型的LP变成真正连接项目的人。过去只要GP靠谱,创业者就会过去。而通过众筹,数量更多的个人LP有渠道配置未上市公司的股权类资产。对于GP而言,实时灵活的基金意义在于:首先,GP增加。借助众筹杠杆,只要把自己的领投份额出资到位,利用众筹上对于跟投的影响力,不需要自己募集3亿资金也可以很稳定的每年投两三个天使项目。这就使基金里那些有很强判断能力和服务能力的专业投资人,也可以做资金的募集。
36氪做股权众筹的底气在哪里呢?1、36氪的传统媒体优势,拥有8千万读者,仅2014年就跟踪报道1300多家创业公司,给1000家创业公司带来了流量翻倍,83%的公司在报道后会收到投资人的约见。2、36氪融资平台上,顶级投资机构联盟超过25家,有500名活跃的一线投资人,每天增加200家创业公司。3、孵化器“氪空间”进行到第三期,第四期正在孵化,申请项目超过5000家,入驻73家。项目获得天使和A轮融资的成功率在97%。除了各块业务,36氪还是一个发现优质项目的地方。根据不完全统计,创业公司最早接触36氪的时间点,未成立的公司占30%,成立一个月以内占20%。
在这些基础上,我们的股权众筹做了两类产品。第一类是早期的新股,比较高的回报和风险;另一类是成长型的公司,投资者有套现的需求,公司有一定小股东退出的机会,老股众筹相对稳妥。
- 新三板是否有金可掘?
中金甲子CEO兼董事长梁国忠 :让更多创业者到新三板挂牌的话,我想在新三板这个市场还是有可能掘到金的。
首先我讲一下新三板的近况。从2013年底新三板扩大到全国范围,成为一个创新中小企业的统一场外市场以来,整个新三板在各个指标上面的发展比较迅速。从挂牌的企业数来看,到今年6月底挂牌的企业数已经达到2637家,相比去年底已经增加了70%左右,上半年平均每个月新增的挂牌企业数量在170家左右。整个新三板挂牌的企业市值接近1.2万亿,比去年增长了2倍多。随着挂牌企业越来越多,市场融资功能也逐渐显现出来。到上半年,整个市场挂牌企业通过定增融资金额达到了300亿,比去年增长了2.5倍。
新三板的主要定位就是针对创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因此科技型企业占到了77%,民营企业占绝对的比重,达到96%。
当然漂亮的数字背后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变化,包括4月初整个新三板指数达到一个高点之后就在不断调整,到6月底指数已经下跌了40%—50%。指数的下跌也就伴随着股指水平的回调,以及整个交易量流动性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当然这些变化是因为这个市场发展到今天还是面临着“三高”,具体指:1、投资者门槛比较高。因为这是一个场外市场,不是像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场内集中竞价的市场,所以监管规定500万以上才可以参与新三板的开户交易。所以到现在整个新三板交易的账户只有几万户;2、股权集中度高,虽然挂牌2600多家企业,但是其中有一半的公司股东户数不超过10个,在这样的情况下股票要交易起来是比较难的;3、虽然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有一部分企业估值还是偏高的,这样就使得估值要进一步拉高,这是一个制衡的因素。当然近期市场的回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三板市场有一定的影响。
我认为现在有些人在说的“新三板救市”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这个市场并没有像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那样有比较大的杠杆融资炒股,也没有所谓的做空机制。所以需要更多后续措施的适时推出,来推动市场的发展。比如说企业分层制度,在监管上采取不同的标准;把做市商和推荐挂牌的机构进一步扩大;转板机制进一步明确;公募基金的入市等等。
有人担心新三板会不会热一阵就没有了?
我们认为它的推出有内在的逻辑和驱动因素,这跟整个中国经济转型非常相关,势在必行。政府提出的去杠杆、调结构、保增长/稳增长目标,其中去杠杆和调结构是手段。所谓去杠杆,就是间接融资比例过高,直接融资比例过低,这个通过国家证券市场市值的总和与银行贷款体系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截止到去年底,银行资产的贷款余额是证券市场市值总额的两倍,而美国这个数字大约在1/3。也就是说,中国的资本市场太不发达了,更多企业融资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来提供的。也就是债,债太多就是杠杆太高。还有一个数字,整个银行贷款余额是80亿人民币,而美国是10亿美金,但是我们的GDP总和只相当于美国的60%左右。这些都表明我国要大大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而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除了私募市场的发展之外,另外很重要的就是证券市场的发展,新三板就是这么一个市场。
至于调结构,除了我们说的“三架马车”,要把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转向提高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是创业者们努力往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跟创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现在的创业公司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1、新三板是一个真正的注册制,基本没有太多业务和财务上的门槛。审核的责任更多是下放到一个主办券商,交易所只是负责注册。对于很多创业企业来说,到了阶段就可以考虑去新三板挂牌,甚至连营业收入都不需要;2、新三板提供了很重要的融资功能,今年上半年几百家公司通过融资获得了300亿的增发金额,这个数字还会越来越大。因为定向增发是不需要事先审批的,可以随发随用,发完之后只需要一个备案。而A股市场的定增流程需要半年或者一年;3、这是本国的市场,把用户变成股东,而且挂了牌之后,信息透明,对于企业的形象、管理层持股激励机制,以及下一步融资都有帮助。
除了四位嘉宾的演讲分享,现场还有周尤主持的“新三板对话美元基金”圆桌,赛富合伙人王铎与中金甲子董事长兼总经理梁国忠参与了探讨。两位对目前创业公司主流融资的意愿越来越从美元基金往人民币基金倾斜达成共识。王铎建议创业者在相对早期的阶段把融资确定性放在第一位,当有更多回旋、选择余地的时候,再考虑是上新三板或是其它渠道。梁国忠则认为,未来新三板随着主体内容越来越丰富,市场容量会不断增加,需要政策适时去配合,让更多流动性进来,最终可以支撑起独角兽公司。
原创文章,作者:弓长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