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员称我国移动支付发展方向应以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银联的NFC技术为主导,二维码支付被暂停能为NFC的发展赢得多少时间?
阿里 、 腾讯 的虚拟信用卡及二维码扫码支付因为安全性被质疑,已被 暂停 一个月之久,由于涉及金融、通信两大领域,央行正在同工信部统筹制定二维码支付的相关标准。不过,据阿里小微金融集团副总裁、首席风险官胡晓明此前透露,这个标准出台不会太快。有业内人士称,阿里、腾讯O2O生态中的二维码支付方式绕过了线下收单,与银联推崇的NFC(近场支付)之间存在利益博弈,二维码支付被禁,或是在为NFC加快构建产业链留出时间。
央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李晓枫日前表态 , 二维码支付成本低廉但不安全,所以没有密码认证的二维码技术不可以作为可信支付技术在线下大范围推广。我国的移动支付发展目标方向应该是,促进移动金融服务与金融IC卡融合,商业银行、通信运营商、中国银联的NFC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主导,第三方支付机构、地方性/区域性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补充,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 。
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各方都想占据主导权。 运营商有海量的手机用户,所有的移动支付必须使用他们的终端和网络;银行则拥有金融牌照,希望保持其在银行卡领域的地位;第三方支付平台则有靠近大量电子商务用户的优势。在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NFC近场支付的占比仅有 0.8% ,但此技术是运营商、金融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分羹所力推的。在这场争夺战中,银联的策略是,以银联为主导,拉拢商业银行、运营商、地方政府进行合作。
不过,相较第三方移动支付生态圈的建立,NFC生态圈(主要涉及银联、银行、通信运营商、手机厂商等)的发展较慢,用户习惯培养起来也耗时较长。主要原因包括两大方面:
一,NFC要真正铺开来,搭建硬件环境的成本很高,支付工具包括NFC手机、具有非接触支付功能的金融IC卡等,POS机等终端设备也需改造成支持近场支付。
据悉,截至 2014 年第一季度末,银联在全国的“闪付”终端 POS 机有将近 300 万台,可支持金融 IC 卡和 NFC 手机支付。银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每台POS终端改造成本为300~500元,据此计算,银联在POS机改造方面的投入已达9~15亿元。银联还表示正在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补贴线下 POS 机。
此外,随着金融IC卡全面迁移进入倒计时(由于银行磁条卡倒刷现象严重,央行在2010年加快了金融IC卡推广部署,规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新发行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且实现商户POS和ATM受理全面覆盖),银联也正联合产业各方,推动金融IC卡“闪付”特性的发展,以覆盖更多使用场景。截至2013年底,全国金融IC卡全年新增发卡量4.67亿张,占当年全国新增发卡总量的64%,全国累计发行5.93亿张金融IC卡。据产业链人士表示,金融IC卡的本金在8-9元/张左右,大规模发行,成本负担并不低。
二,银联、银行、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博弈会长期存在。
从2009年开始,为争夺我国移动支付领域的“国标”地位,中国银联主推国际市场通用的13.56MHz标准,中国移动则力推自主研发的2.4GHz标准,到2012年底, 政策基本向前者倾斜 。
去年6月,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合作,称将打造以TSM(可信服务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移动支付平台,共同推广NFC-SIM移动支付,但双方合作仅限于共同推广,并没有具体的利润分配方案。最近,中移动总部发文称,为普及NFC终端,中移动4G卡默认要绑定NFC-SIM卡,在NFC手机方面,各终端合作伙伴在2014年6月30日前送测的LTE(4G)高、中、低端产品中,各档需至少有一款产品具备NFC功能,每卖一台NFC手机,中移动会给30元的补贴,按照中移动在2014年实现3000万部NFC手机销量的计划,中移动需要向手机设备制造商补贴9亿元。其他运营商也在联合银行或手机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NFC计划。
央行的李晓枫也承认,NFC手机、“闪付”终端POS机和TSM平台之间的合作有一定困难,商业银行、中国银联、通信运营商能否形成紧密合作的商业模式,目前看还是未知数。
暂停二维码支付,给了NFC技术发展一个喘息的时间,目前,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手机厂商都在加速推进NFC技术。各利益相关方虽暂时不用再被互联网公司二维码扫码支付的市场增量闹得心惊肉跳,但仍需面对上述提及的两方面难题。
的确,在支付安全方面,二维码支付因为他人恶意植入木马病毒、持卡人(手机等设备持有人)身份难以验证而受到质疑,而 NFC 近场支付是基于物理载体,有硬件加密。不过,二维码行业的创业者、妙淘网创始人 苗涛说 ,不少老百姓认为硬件安全优于软件安全,但是未必如此,以锁车为例,虽然遥控电子锁有可能被犯罪分子复制信号,存在安全隐患,但不能就此认为它的安全性能低于铁链子。
这个比喻不见得恰当,但面对新生事物,监管层以更有效率、更开放的姿态去规范、完善它,效果会否更好些?对年轻消费者来说,二维码扫码在小额支付方面的用武之地,不可说小。政府监管和尊重市场规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不同行业里将二者调适有度,硬币才能转得好。
[ 36氪 原创文章,作者: coldsummer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