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极光推送CEO谈客户、运气与创业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天都会有无数条推送消息不可避免地涌进你的手机——它们可能来自你看电影用的乐视,购物的聚美优品,寄快递的顺丰,买机票的途牛,找对象的珍爱网,以及各种新闻类的APP—— 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的是 ,隐藏在这些知名APP背后,提供推送服务的,是一家成立仅5年的创业公司。
整个8月,因为里约奥运会和王宝强离婚事件的影响,极光CEO罗伟东先生都处于一种极其繁忙的状态,通常夜里三四点,手机微信工作群里的消息还在源源不断地跳出来, “整个运营团队像打仗一样” 。那个月里,极光推送了超过9亿条消息,超过平时的20%。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靠搜索,那么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推送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的新途径。推送的核心是及时、准确、送达率高。这项服务虽然看上去并不存在太高的技术门槛,但一家企业如果自己做推送,至少需要 20 位工程师不间断地进行维护,所以大部分企业还是倾向选择第三方服务。
“我们找到了企业的一个需求点、一个痛点。” 罗伟东向36氪谈及创业之初的选择时这样说。
与那些面向C端的企业不同,在大多数普通用户的印象中,这家来自深圳的公司隐身在聚光之外,显得默默无闻。实际上,它是国内率先推出消息推送产品的团队,据罗伟东介绍,目前极光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 40%,估值达到30亿。而在这些每天琐碎日常的推送行为中,他早已找到了尘土之中的那支金蔷薇——来自未来的商业价值,大数据。
运气不会永远不站在我这一边
从某种程度上说,创始人的气质代表着公司的气质,罗伟东就是一位低调而务实的创业者,他语速极快,很少能在他的话语间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变化,即使极光在A轮成功融资终于可以活下去的时候,他也是异常平静地在电话中向团队宣布了这个消息
实际上,创业之初,罗伟东选择的也是直接面向C端客户。人大毕业后,罗伟东拿到香港理工大学的奖学金去读研究生。2006年硕士毕业,他开始创业,第一家公司做的是相当于移动端的搜索引擎,但因为谷歌后来推出了一款类似的产品,罗伟东只能将公司卖了出去。
2011年,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在美国刚刚兴起,罗伟东敏锐地意识到,中国应该也有类似的机会。他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组建了20多人的团队,研发出一款名叫YesWeibo的IM产品,5个月内就积累了300多万用户。但是,运气这一次依然没有站在罗伟东这边——几个月后,微信问世了。
“我们知道它肯定会来。” 几年之后,罗伟东平静地回忆得知消息的那一刻, “如果你做一件事,BAT或者谷歌那些大公司看不上、从来都不做的,那么这个事情也不一定特别有价值。” 他当时抱着搏一把的心态:腾讯是大公司,转身可能会慢一点,说不定只是尝试一下,不会all in。
罗伟东迅速找微信内部负责推广的朋友打听了一下,对方说,他们一个月的市场预算大概是一亿多元,罗伟东一听就明白了,腾讯这次要all in。他看了一下自己公司账面上用来招商的钱,只剩下几百万,知道自己在资源上没有办法跟这些BAT企业抗衡。
团队内部进行了一个月的激烈讨论。有人说,如果继续做IM这个产品,跟腾讯去竞争的胜率几乎为零,应该放弃;有人反对,努力这么久才积累了300多万用户,这个产品已经像自己的小孩一样,怎么能轻言放弃,而且做全新的产品也不一定就会成功。
身为CEO的罗伟东必须做出决定。恰好那时,美国有一家名叫Palantir的公司正在崛起,这家成立于2003年、在外界眼中一直很低调的科技公司是美国提供推送服务的鼻祖,硅谷大数据领域的独角兽,其估值高达200亿美金。此前,罗伟东开发YesWeibo这个产品时就发现, IM的核心之一就是推送,要保证消息推来推去还不能丢,对于开发者来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他对比了一下美国市场,认为中国市场对推送的需求应该更强烈一些,而且开发者的数量也会更大,如果可以把推送的技术抽象出来,提供给开发者使用,将是一个新的商业机会,当时国内还没有人专门从事这项服务。
他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上一次被谷歌干掉,已经死过一次,所以我们知道决策一定要快。”他下令关闭服务器,将公司卖掉,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平静,其实他的内心充满遗憾。但如今回过头看,转型的决定无疑是明智的,在他们之后,又出现了十几家即时聊天软件,但除了陌陌现在还有点击量之外,其它大部分都已销声匿迹。
此前的两次创业经历,让罗伟东更加意识到,如何更好地抓住用户需求,以及与大企业的竞争之道—— “我们如果发现对方的战略没有all in的话,我们就需要迅速all in,如果你够专注,那你一定会比他们做得好。” 他重新组建了团队,专注于为 APP 开发者提供移动消息推送服务。“我在前面做的时候,运气没有站到我们这一边,但人不会一直都运气不好。”他笑笑说。
把客户放在第一位
仅用了四年半的时间,一组数据就可以验证罗伟东的说法。如今,极光已经是一个拥有260余人的综合团队,推送产品JPush覆盖了40万款移动应用,月活跃用户超过6亿,并且刚刚获得了几千万美金的C轮融资。据罗伟东介绍,极光推送的市场份额目前已达到40%,成为推送行业的领跑者,而他的主要竞争对手,百度的市场份额是28%,个推和信鸽则在10-20%之间。
“你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你只需要把你的产品做好,然后不停地去改进,客户就会口口相传。” 罗伟东总结。
JPush刚刚发布出来的时候,罗伟东要寻找他的第一批种子用户。他也是开发者出身,深知程序员的圈子其实并不大,周末或者下班的时候,程序员们聚会时聊天的内容经常就是“你在用谁家的服务”,所以只要产品做得好,就会口口相传;而且在中国,程序员的流动性非常大,如果一个程序员在上一家公司用了极光的产品,去另一家公司很可能会把产品带过去,这将是一个几何级数的扩展。
为了推广产品,罗伟东和团队在线下小圈子和开发者社区里做了些活动,最初,他们每个月的市场推广费用不超过5万元。但因为这款产品切中了开发者的需求,又是第一个提供这项服务,而且还免费,很多开发者主动找上门来。
尽管后来在推送领域,极光陆续出现了竞争对手,比如百度、腾讯这样的大企业,以及专门做推送的小公司,但罗伟东始终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与大企业相比,他可以提供灵活、人性化的服务,与小公司相比,他更加专注于产品,耐得住寂寞不急于变现。说到底,就是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这样的故事四年来有很多。北京一个使用极光推送产品的程序员向他们投诉说,每次在家办公,调试产品的时候,推送怎么都发不出去。极光的技术团队起初也觉得很奇怪,后来发现,这个程序员住的小区用的是铁通网络,极光在移动、电信、联通都有独立机房,但在铁通没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为这个程序员专门在铁通布了一个机房。
最近的一个深夜,罗伟东忽然收到聚美优品CEO陈欧的微信, “Chris(罗伟东的英文名),你们的推送是不是出了问题?” 聚美优品是极光的客户之一,最近在做直播,但上线的人数并没有预计得那么多,他们推测是推送功能出了问题导致延时。罗伟东本来已经要睡下了,他赶紧让技术团队优化服务器结构,迅速解决了问题。
除了送达率,推送的实际效果也非常重要。罗伟光和他的团队会提供很多衡量的方法和数据,让客户更好地调整推送策略。任何行为都隐藏在数据里,比如直播类的推送,晚上推送效果更好,点击率最高;新闻类的则是中午12点或者早上8点。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候,所以人都会赶在一个时间点推送,这对于服务器的容量要求非常高, “我们一般会专门地在容量上做一些准备,更好地应对这一类突发性的事件。”
他坚持不在推送里夹带广告,尽管这可以给他带来即时的财富,但他觉得这会伤害到用户。经常有广告公司找到他们,声称正在与竞争对手合作,一个月就可以支付四五十万元,只要他们在推送里偷偷塞进一条广告,但罗伟东和他的团队直接拒绝了,这有悖于他们的原则。
“我们每周都会接到三五个这样的电话,说我想找你们推广一下我们的APP、我的产品,我们一般都明确告诉他,我们不做这个事情。”极光高级商务经理韩国东对36氪说。有时候,他们跟一些大企业签订服务时,对方也担心自己的用户会不会被其他广告商利用,韩国东告诉对方,合同里哪些条款已经具体规定了这件事,“我们是绝对不会使用你们的用户去推广告的。”
“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它更注重的是用户的体验,他付费给我们就是为了买这份保障。我们不能做杀鸡取卵的事情。虽然我们有直接跟你的客户沟通的能力,但是我不会直接去和他沟通,我们是绝对不会去碰这条红线的。” 韩国东说。
数据的价值
韩国东大学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罗伟东实习,在他的印象中,这是一位随和的老板,“他没有一些传统企业或者说在我印象中的那种老板的架子,更像是一个大哥、我们共同的一个领路人。”
尽管年轻,但罗伟东在互联网领域有独特的见解和判断力。韩国东记得,2013年一次聊天时,罗伟东提到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变现,他说一是可以通过数据,二个是可以通过服务,但极光推送才做了一年,开发者数量只有一万多个,不足以支撑去做大数据服务。但那时他就意识到移动行为的数据未来会产生价值,“移动端用户行为的力度是更深的,因为每个人的手机是跟着他在一起的。这个数据如果要有价值,第一要足够大,第二要有质量。”罗伟东说。
2015 年9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将催生更多新的大数据创新机会,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突破。 我国的大数据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数据丰富与开放程度不够、数据挖掘与分析工具性能待提高、模式创新与业务拓展能力待提高等。很多人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几乎形成了言必大数据的创业氛围。 2015年年中,极光开始部署大数据的业务。2016年,极光推送正式更名为极光,核心业务聚焦数据服务。
但在大数据概念还没有流行起来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罗伟东的判断。2014年进行A轮融资时,极光还只是一家小公司,罗伟东提到未来想做一家数据公司,很多投资人都觉得这个年轻人是在吹牛,根本不相信。他见了二三十家投资机构也没有融到钱,为了让团队活下去,他把自己身上的六百万元全部借给公司。
在最初那一版给投资人演示的PPT里,罗伟东准备了很多关于数据的故事,后来他把这些全删掉了,因为投资人根本就不看,觉得这没有什么商业价值。 “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理念,但当时其实我们都没有办法用数字去检测我所讲的商业模式。” 如今,再回忆起那艰难的6个月,罗伟东笑了。
幸运的是, IDG最终选择了他们。罗伟东至今都记得,IDG的合伙人杨飞与他在深圳南山的酒店里聊了一个多小时,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和背景后,决定投资400万美金。罗伟东马上给团队打了个电话,电话中他语气平静,但实际上很兴奋,因为这意味着这一次团队终于可以活下来了。
“其实我们并不是说为了追求别人的认可而存在,我们追求的是我们要做的事业,要做这个事业,你没有founding,你是没有办法去达到下一个阶段的。” 罗伟东说。
2015年,极光又获得了千万美金级的B轮融资。投资机构复星昆仲副总裁刘思齐女士回忆,看好极光这个项目,是因为它是做APP开发者服务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做大数据的变现,当时在推送行业,极光已经是明显的市场领军者,月活跃用户量达到一亿,“当时是发展的一个拐点,现在回头看也证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罗伟东此前的经历也帮到了他,“创始人是连续创业者,已经有两个成功创业的案例并且卖掉,我们当时对他做了非常深入的背景调查,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可以信赖,非常有上进心责任感的创业者,所以我们当时选择跟他合作。”刘思齐说。
罗伟东很开心他对行业发展的判断得到了验证,“这个事情本来就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事情,慢慢地大家也会看到数据这种稀缺的价值。 “现在去做数据变现,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机会。在大数据火起来之前,我们已经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数据积累。而不是等风口出现了,我才跳出来说我要组建大数据公司,那么你的数据在哪里?” 罗伟东说。
现在,罗伟东计划让极光实现各个垂直领域的数据变现,他们手上的核心王牌,就是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数十万开发者资源和几十亿手机用户的数据。他打算探索的第一个领域是精准广告投放,比如通过GPS定位以及打车、购物APP的定位功能,捕捉到某个商圈的人群信息、性别、年龄分布、居住地、职业等等,便于客户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
与此同时,极光也针对保险金融领域比如中国平安等企业推出了反欺诈产品,主要通过分析用户在移动端上互联网金融的借贷行为,判断他是不是一个高风险用户。罗伟东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的手机上,一天之内安装和卸载超过50个互联网金融APP,那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一个高风险用户,因为他有可能装了这个APP,借了钱就赶紧删掉不还,极光会把这些非正常的行为识别出来,提供给互联网金融公司作为参考。
对于外界近来的关注,罗伟东保持着一贯的淡定态度。“人要有独立的人格,不需要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所有存在的价值,就是完成你想要做的事情。我们在A轮的时候,全部给予的是负面的反馈,如果我们在乎这些外面的反馈,这个事情就不会做了,但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我们知道这个事未来是会是什么样。现在有人给我们投资,或者说市场认可了我们的价值,我们有更多的资源去实现我们的使命,去实现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实现我们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对我们认可的价值,而不是说有人认可我,我爽,我们对这个是看得比较淡。”
在需要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候,他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也会失眠,一晚上醒来四五次,
为了缓解压力,他每天都跑5公里,让自己感到身体疲惫,这样可以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心理。这些年让他坚持下去的,是对于数据未来价值的判断, “说信念可能有点虚,但是它真的是支撑你做下去的唯一一个最基础的原因。”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