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愚蠢小应用”Yo正在建一个大生态圈,今年第二季度它要来中国了

36氪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起初它是挺愚蠢的,只是一个紫色方块,来通知时Yo一声。现在,Yo在打造一个生态圈。

于2014年愚人节正式上线,被无数人吐槽为“愚蠢应用”的Yo,当时用两个月时间登上了美国Apple Store社交应用榜首的记录。眼下它带着下载级别百万的成绩,就要进军中国市场。“预计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创始人Or Arbel告诉 36氪 。在位于旧金山市区的小两房办公室里,他接受了 36氪 的专访。

Yo上线之初,舆论两极分化。有人质疑这个应用是不是还没做完,有人在想这家公司是不是还在开发其他应用。答案都是否定的。Arbel说:“我一开始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应用,现在答案还是一样的。big things have small beginnings.”

big things have small beginnings.

一开始Arbel并不在意舆论的褒贬不一,他只关心Yo的用户下载量。6月中旬,Yo占据美国Apple Store社交类应用的榜首,为所有应用的第4位;7月,拿到15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为500万到1000万美元。

这些数据又让不少人大跌眼镜,Yo被一众舆论视作硅谷互联网泡沫的又一现成例子。

Arbel终于站出来说了几句:“好吧,Yo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交应用,它是一个通知平台。我们真正要做的是,让用户不必下载多个应用而去获取相应的信息通知,只要Yo就够了。”

Yo最初的火爆,带来的不仅是惊人的下载量,更有层出不穷的克隆应用。例如,某印度团队开发了一个名为“Aiyo”(中文俗称“唉哟”)的应用,用户互相发送的消息是“Aiyo”;某美国开发者设计了一款名为“Hodor”的应用,“权力的游戏”粉纷纷买单下载。

Yo向Apple Store提交了对这些应用的下架请求。Arbel说:“除了Funny,我觉得这些应用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他们抄袭的仅仅是Yo的界面。”

Yo不只是个应用,应用只是个界面,更重要的是背后整个通知平台的生态圈价值。

同年8月,Yo新增 Links, Index, Hashtags 等功能。用户可以在上面直接分享和阅读链接,也可以订阅公共账号。目前Yo上约有100个Yo公共账号,新闻类的包括USAToday,LA Times等; 娱乐影视类的有Sony Pictures,Showtime等;体育类的NBA,Chelsea Soccer team等; 也有非营利组织Rock the Vote等。

除了这些大的合作方,不少开发者也在Yo上面部署服务,例如Rainhour,用户会在下雨前一小时收到通知。Yo对用户来讲简单到有些笨笨的,对开发者也是如此,5分钟就可以熟悉和部署好Dashboard。

10月,Yo新增了地点分享功能。

Arbel告诉 36氪 ,Yo已把合作扩大到本地商圈,接下来两个月将力推这件事,通过Yo平台用户可以订阅本地商家的Yo账户。以某个墨西哥餐车为例,当用户订阅这个餐车账户后,餐车就可以向用户推送具体的地址信息,以及优惠券。

他又举了个例子,餐车商家以前需要用户的手机号码才可以推送通知,现在只要Yo这个平台就可以了。类似地,干洗店可以随时告知用户提取衣服的时间,餐厅也可以发布Happy Hour的信息。Or带领团队开始一步步具化这个通知平台,现在有点形状了。

最近是美国寒假后的返校季,Yo开始在酒吧和大学校园里开展宣传活动。如同Yik Yak这类源自校园的火爆应用,大学校园一直是移动社交产品很好的宣传切入点。Yo会先从湾区的大学开始,然后覆盖到全美国。”

今年的第二季度,Yo的业务要扩展到中国了!Moshe(Yo的CMO)已经去了趟中国,收到了中国投资人的积极信号。

Arbel独家透露给 36氪

Yo团队已经决定在中国雇佣本地员工,因为他们更熟悉中国文化和市场,但仍会保持产品功能的一致,只改变语言设置。即使到了中国,在Yo这个平台上,公共账号的质量和用户的数量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高质量的公共账号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而用户基数也是Yo说服公共账号加入这个平台的有力依据。

“大的商家已有成熟的自助平台,而中小型商家也许更适合作为Yo在中国的切入点。”

Arbel这样判断道。

作为美式俚语,Yo是美国人打招呼的流行词汇,也常见于朋友间的日常短信,但Yo绝不是中国人交流中的高频词汇。其实在Yo最为红火的时候,有个类似的应用叫“呵擦么”,这个名字似乎更符合中国国情。

这就是最近Arbel一直在苦苦思考的问题了,如果Yo进军中国的话,那么它该换个名字么?换成什么才好呢?(其实吧,我觉得“约”还不错……)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